营收亏损下 手术机器人公司何以扎堆冲击上市?
2023年01月13日 20:18
来源: 财联社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近日,精锋医疗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IPO上市。这是继其2022年4月19日递表失效后的再一次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家来自深圳的未盈利企业,主营为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而在这之前,多个手术机器人公司有上市的意愿和计划。

  但上市的背后,《科创板日报》记者发现,却是营收的持续亏损,同时伴有资本的大笔砸钱

  资本聚集,手术机器人公司扎堆上市

  手术机器人赛道上,最近出现了这样一幕:2022年12月,哈工大教授的手术机器人公司思哲睿拟IPO科创板;11月,键嘉机器人通过上市辅导备案,启动A股上市进程;更早前,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派尔特、膝关节手术机器人业聚医疗、经皮手术机器人医达健康等先后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股IPO。

  实际上,自2020年7月,“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的天智航登陆科创板且首日大涨6倍之后,手术机器人赛道就蠢蠢欲动。

  创投通融资数据显示,去年手术机器人这一细分赛道发生近20笔融资,多以A轮和B轮为主。随着多家手术机器人公司启动上市议程,背后资本方也浮出水面。

  以最新提交招股书的精锋医疗为例,资本方堪称庞大。除创始人股东以外,该公司共经历6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发现在2021年11月,其完成超2亿美元的C轮融资。自此精锋医疗估值达到10亿美元,位列独角兽之席。

  资本方中,除成都明晟、中恒汇金、南京叁正等股东以外,该公司还吸引了美元基金祥峰投资和红杉瀚辰,后者分别持股0.49%和持股0.43%。

  不只是精锋医疗,拟上市公司中,医达健康也融资2次,业聚医疗融资4次,派尔特更是融资8次,且每家公司背后都有阵容豪华的资本在支持。比如,医达健康融资2次背后,是软银愿景基金、经纬创投作为投资方。而融资8次的派尔特,则有东方富海和软银中国资本的加持……

  从“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的诞生,到细分赛道内的多轮融资,各路资本均在出手手术机器人赛道。

  一位上海生物医疗领域的投资人表示,“医疗健康领域本就是机构投资的重点赛道,特别是医疗器械公司,所属的领域就是高门槛高投入。所以,手术机器人比较吸金,同时随着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细则的发布,对医疗器械企业‘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准的明确,还有港交所的18A,这类公司的上市通道也被打开。

  “更重要的是,在机构眼中,各类手术机器人由于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涉及学科广、资源投入大等原因,限制了参与者的进入,这就本身形成了壁垒,具有科创属性。而在高端医疗资源分布失衡下,打造国产自主品牌的高端医疗设备已成为趋势之一,机构们没有不投的道理。”

  “而在投资过程中,创始人的背景往往是机构们决定投资的第一步。由于是高端医疗设备,本身就对技术要求极高,VC们所投的企业大多是院士牵头,并往往联合大学、医院等共同研发。对于VC而言,医疗设备是否突破研发,是这家企业能否持续融资的关键;而B轮以后,机构们会将重点转移到商业化落地上。

  “所以,在上述近20笔融资中,投A轮的VC还在看被投企业是否能突破技术,研发产品;投B轮的VC则开始要求商业化。”

  营收持续亏损,上市不是避风港

  相比以前,尽管医疗器械公司上市之路更宽更广。但上市之外,除了高精尖的技术和科创属性,大部分医疗器械公司目前其实并不赚钱。

  以“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来说,2020年7月上市首日市值高达近360亿元,但如今市值仅有50亿元,股价为12元。

  这背后是营收的波动以及净利润的下降。2022年前三季度,天智航总营收8427万元,同比减少19.59%。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营收331.97万元,同比下降17.89%。净利润上,公司前三季度为-8234万元,同比下降23.25%,连续5个季度亏损。

  1月13日,《科创板日报》记者致电公司董秘办,但截止发稿时,电话均无人接听。

  实际上,在很多医疗器械公司口中,都是以“设备+耗材+服务”的商业模式为准。

  一位医疗器械领域创业公司的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之所以这样定位,源于设备始终有天花板。在卖出很多之后,只有靠耗材和服务,提供新的营收,这也使得这类公司有更好的产品力。但在集采之下,耗材价格被价格限制,这不仅影响中间代理商环节,对出厂方也是挑战。

  根据天智航披露的信息,2021年该公司手术机器人单价为2000万,而在公司主营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领域,营收为1.147亿元,这意味着天智航一年仅卖了5.7台设备。而其余的耗材和技术服务收入,也仅有1000多万。

  另有医院方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一个细分领域的手术机器人在一家医院,一年最多做20-30台手术。“因为现在大部分病患会选择微创,但不一定会选择机器人做手术。而相比微创,机器人手术价格通常会贵3万左右。所以,一家医院的采购量也最多一台或两台。”

  公告显示,作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的天智航迎来股权解禁后,股东润信鼎泰已通过大宗交易陆续减持,且减持时间发生在2021年7月-8月。彼时,天智航股价仍在25元上下。而上述解禁涉及130位股东,且大多为自然人与投资公司,包括同创伟业等。因此,在当时就有分析称,股价承压明显,而天智航的股价也确实一路下跌。

  一边是没有成熟商业闭环的模式,一边是手术机器人企业营收的持续亏损,但研发费用依然大幅支出。

  “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下,VC投资虽然能推动行业发展,但如何扭转亏损依然是手术机器人公司面临的问题。毕竟,上市不是避风港,上市再融资后,资本市场的投资人也需要交代。”上述医疗领域投资人坦言道。

  有意思的是,日前由哈工大教授带领的手术机器人公司,也要冲刺IPO了,只不过主营业务收入为0,估值却近百亿。

(文章来源:财联社)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责任编辑:70
原标题:营收亏损下 手术机器人公司何以扎堆冲击上市?|行业观察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