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是化学的灵魂,催化剂是化工的发动机。在化工行业,90%左右的化学反应都要用到催化剂。催化剂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化学反应的成效。”近日,肯特催化董事长、总经理项飞勇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说。
创立于2009年的肯特催化,是一家从事季铵(鏻)化合物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季铵盐、季铵碱、季鏻盐、冠醚等四大系列产品,公司下游客户涵盖精细化工、分子筛、高分子材料、电池电解液、油田化学品等领域。
4月16日,肯特催化登陆沪市主板。项飞勇表示,公司将持续丰富分子筛模板剂品种,巩固并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助力国内分子筛行业发展。充分发挥完整产业链的效益优势,优化公司的产品结构,持续推进核心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保持品牌竞争力。
从“默默无闻”到“隐形冠军”
催化技术是工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被视为一种“化学密码”。催化剂不仅能大幅提高产品的收率,还能缩短反应时间。
近年来,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持续推行,工业生产领域的绿色化、低碳化需求持续增长,催化剂也是实现高效、低耗、环保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后,项飞勇于1990年进入浙江省仙居县农药厂工作。在农药厂工作期间,项飞勇深刻体会到国内催化剂技术有待加强。
“当时国内高端催化剂高度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供货周期长,企业生产成本高且技术受制于人,同时化工、能源行业对催化剂需求不断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缺口。”项飞勇说,早年的创业经历让他坚定了加入催化剂行业的决心。
深耕催化剂赛道十六年,肯特催化已逐步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以相转移催化剂产品为例,2020年至2022年肯特催化的市场占有率自17.45%提升至22.62%。相转移催化剂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减少副反应,具有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特点,正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农药等精细化工领域。
凭借深耕相转移催化剂行业多年的技术积累,肯特催化也在不断创新产品应用领域,将季铵(鏻)化合物等产品应用领域扩展至分子筛模板剂、固化促进剂、电解液添加剂等。
项飞勇表示,肯特催化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和引入自动化技术的方式,在创新产品过程中既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也有效地提高了产能。
从创业之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站上资本市场舞台,项飞勇与众多浙江台州的企业家一样,具备较强的创业精神与韧性。项飞勇表示,依托于台州医药企业的集群创新与协同创新,肯特催化在行业中不局限于“单打独斗”,而是与多个行业协同发展。
用“慢生意”筑牢“护城河”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肯特催化一直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并基于行业领先地位,实现产业链整合与协同。
招股书显示,公司在年产10000吨季铵化合物生产线技改项目和下辖全资子公司江西肯特的异地技改扩能项目中进行工业化生产,突破了高品质季铵碱产品的国外垄断,降低了国产分子筛合成的成本,促进了国内分子筛催化行业的发展。
“早期国内化学合成法制备季铵碱生产效率低,得到的产品金属离子含量高,从而影响了合成的分子筛品质,因此大部分国内企业选择进口产品。”项飞勇介绍,公司通过攻关电解法合成工艺,最终实现生产的分子筛催化剂产品与使用进口模板剂品质无差别。
肯特催化从未停下在自身产品领域不断创新的脚步。截至2024年上半年,肯特催化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9件、实用新型专利156件,形成各类自有软件著作权10件。公司注重研发体系建设,设有总部研发部、江西肯特研发部及肯特科技研发中心三个研发部门,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创新平台。
项飞勇透露,通过不断创新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肯特催化拥有下游客户近2000家企业。其中,近300家是长期合作的上市公司,不乏万华化学、华海药业等。
“催化剂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周期长、壁垒高,一旦形成技术突破,客户黏性极强。催化剂领域相较于其他制造业更需耐心沉淀,成功后不易被模仿。”项飞勇将催化剂行业的特点形容为“慢生意”,为公司坚持长期主义的理念提供了坚实的“护城河”。
从“卖产品”走向“卖服务”
“提升客户价值,催化员工梦想”是肯特催化的企业使命,也是公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准则。
在项飞勇看来,肯特催化在创新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始终将客户诉求放在首位,依托客户所在行业的需求和痛点,在研发过程中与客户并行进行探索,最终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提升客户价值。
肯特催化也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进行定制化开发。“我们具备客户所需产品的前期研发和生产经验,由公司进行定制化研发,客户在产品品质、成本控制方面也更加放心。”项飞勇说。
项飞勇认为,对肯特催化而言,不仅仅是“卖产品”,更多的是“卖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感知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竞争壁垒,实现可持续增长。
谈及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广泛应用,项飞勇认为,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研发体系、生产体系和客户数据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通过AI数据模式,可以减少研发过程中不必要的试错和时间成本,并通过实时分析生产数据,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投料和反应条件的动态调整,减少能耗与废料的产生。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