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宋亦桐)六家国有大行2024年“成绩单”集体“出炉”。3月28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2024年度报告出齐,整体来看,六家国有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4万亿元,日赚约38.29亿元。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等因素影响,净息差下行挑战依旧不减。
盈利能力上,“宇宙行”工商银行依旧稳坐头筹,2024年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3658.63亿元,同比增长0.5%;建设银行表现位居第二,2024年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355.77亿元,同比增长0.88%。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820.83亿元、2378.4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7%、2.56%;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5.86亿元、864.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93%、0.24%。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2024年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阶段,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对银行利润来源造成了冲击。从净息差表现来看,六家国有大行净息差均较上年同期出现下滑,下降幅度在1—19个基点。
其中,邮储银行净息差最高,为1.87%,表明在生息资产获利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建设银行以1.51%位居第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息差较为接近,分别为1.42%、1.42%和1.4%;交通银行净息差最低,为1.27%。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在净息差收窄、利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有银行通过零售转型、县域金融和科技赋能等实现差异化突围,均实现了利润的正增长,但增速有所分化。从净息差维度观察,国有大行整体净息差收窄至1.48%均值水平。
在业绩发布会上,多位国有大行管理层提到了稳息差、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中国银行行长张辉指出,将继续把加强净息差管理作为低息环境下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和发扬前期行之有效的做法,合理控制净息差变动的幅度,积极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着力在转变业务结构、转变政策机制、转变运营模式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今年的净息差走势,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表示,今年还是有一定的下行的压力,但总体下行的幅度会小于去年,下一步,建设银行会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的结构优化、加强存贷款的定价管理。
为应对息差下行趋势,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银行业整体息差收紧情况在2024年下半年已出现边际改善,2025年息差预计仍将下行,但下降幅度有所收窄。2025年工商银行将在资产端、负债端协同发力,靠前对接,落实各项政策,完善配套制度,突出主责主业,打造更加干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
薛洪言进一步指出,在盈利增速放缓与息差收窄的行业共性下,各行战略路径差异逐渐显性化。譬如,农业银行深耕县域蓝海市场构建护城河,邮储发力财富管理谋求轻型化转型,中国银行加速外币资产结构调整对冲汇率风险,交通银行则聚焦优质客群提升持续发力对公业务,差异化发展格局初现。展望2025年,行业需在净息差压力、资产质量波动与政策支持间寻求平衡,未来如何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传统息差业务与新兴中间业务的关系,将成为考验国有大行经营韧性的关键命题。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