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信达生物(01801.HK)股价大涨13.83%。
前一晚,信达生物公布2024年业绩,实现了Non-IFRS(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的利润及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转正。
2024年,公司Non-IFRS利润为3.32亿元,Non-IFRS EBITDA为4.12亿元,这是公司登陆港股上市以来,首次在这些指标上实现转正,比计划中提前一年实现该目标。
Non-IFRS计量指的是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项下的财务计量去除若干非现金项目带来的影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酬金开支;及外汇收益或亏损净额。
上述利润转正背后,得益于PD-1达伯舒等主要产品收入的增加,授权费收入的增加,以及运营效率的持续改善。
截至目前,信达生物已有15款产品获批上市。2024年,公司总收入达到94.22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产品收入82.28亿元,同比增长43.6%。
在收入增长的背景下,2024年,信达生物的IFRS亏损仅有9463.1万元,同比缩窄90.8%。
2025年,信达生物将共计有6款新药上市以及一款新药纳入医保。新上市的产品中,信必敏(IGF-1R抑制剂)已于2025年3月获批,这是作为中国甲状腺眼病领域70年来首款获批上市的新药;战略性基石产品玛仕度肽(GCG/GLP-1)预计在2025年陆续获批减重和T2D两项适应证。
在3月27日上午召开的业绩电话会上,信达生物管理层表示,2027年,公司的产品收入将达到200亿元。
在公司现有上市的产品中,有三个产品属于生物类似药,分别是达攸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苏立信(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达伯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其中,在生物药市场,贝伐珠单抗属于大的销售品种之一。2023年据米内网统计数据,国内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整体销售额约为107亿元,在这款药上,信达生物也是市占率较高的企业之一。
今年1月份,在合肥召开的安徽省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传出要牵头全国生物类似药集采消息,信达生物如何对冲集采影响?
信达生物管理层表示,截至目前,生物类似药的集采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同时集采规则也还不清晰,但相信政策方面会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长期持续发展以及充分考虑生物药本身的复杂特性等方面制定规则。“我们认为政策还是会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些年,公司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扩充产能,迭代细胞株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
信达生物管理层亦表示,假如生物类似药集采持续推进的话,从财务影响的角度看,最早对公司财务影响的时间是在2025年年底或者2026年年初,但随着2025年的新产品上市,公司还是非常有信心能够抵消集采带来的影响。另外,随着2026年、2027年产品销售持续放量,在2027年产品收入200亿元收入目标中,预计生物类似药占公司收入比例不会超过10%。
目前信达生物亦在扩展海外市场,按照公司的计划,2030年,有5个管线进入全球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信达生物持有银行结余及现金,定期存款,其他金融资产中的结构性产品及投资票据约达人民币102.2亿元。2024年,公司的研发开支为26.81亿元。
接下来,公司的研发费用如何投入?
对此,信达生物管理层表示,2025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大概维持在20亿元到30亿元之间,主要投入一些一期、二期的项目上,整体费用相对可控,而后续的海外三期临床投入,取决于项目开展进度,有对外授权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