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印度总理莫迪领导的政府决定终止总规模230亿美元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下称“PLI计划”)。据报道,这一曾被寄予“印度制造替代中国供应链”厚望的政策,因执行效率低下、目标完成率不足而陷入实质性停摆。
对于医药行业,尤其是原料药行业而言,该计划的终止,无疑消除了中国企业全球市场开拓的重要“隐患”之一。这或许意味着全球原料药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心将进一步向中国倾斜,国内具备规模和技术壁垒的头部企业有望巩固全球垄断地位。
回顾PLI计划的影响,2020年该计划启动时,印度政府计划在2021年至2026年5年内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支持包括半导体、光伏、家电、汽车、医药等14个关键制造业部门和领域的发展,其中制药领域激励重点就包括了中间体和原料药等53个品种的生产,目的正是降低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
这一计划对国内原料药企业的海外市场业务暂未形成显著影响,但近年来也确实导致了一批原料药企业估值承压。时至今日,随着印度PLI计划的“流产”,中国原料药产业的“反脆弱性”凸显,川宁生物等国内原料药企业或将重回“强者恒强”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国与出口国,2023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额超400亿美元,尤其在头孢类、沙坦类等品类上,部分企业稳居全球领先的行业地位。另一方面,随着下游竞争加剧,原料药行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原料药企通过搭建从中间体到原料药,甚至延伸至制剂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在保障产品高质量的同时实现了综合成本的下降,筑牢了竞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以头孢克洛原料药为例,东亚药业(605177.SH)在该领域是全球技术、产能均领先的头部企业。据了解,公司已掌握头孢克洛原料药关键中间体7-ACCA的生产技术,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可以从起始物料青霉素开始,全产业链合成头孢克洛原料药的公司之一。而围绕“以原料药为中心,往前伸,向后延”的中长期战略,东亚药业在持续扩充优势产品产能、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正加速完善其在头孢类、喹诺酮类等产品领域的一体化布局,并以持续的研发投入支撑起全球领先的产品品质,一方面丰富产品管线,另一方面通过新建制剂生产基地来推进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战略落地,筑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市场人士分析,PLI计划的终结,本质上是全球原料药产业从“成本竞争”转向“系统效率竞争”的缩影。当印度因土地征收纠纷、电力供应不稳等问题拖累PLI计划时,中国头部企业正通过生产工艺研发升级、数字化车间改造、全球市场布局等多元化策略,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持续性的产业话语权。这种“强者恒强”的格局,或许才是全球化竞争中最坚固的护城河。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