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于3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期间,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牵头主办的“2025光伏市场发展论坛”邀请行业相关研究机构、设计院、投资方及设备厂商等专家代表,共同探讨分析国内大基地项目、分布式光伏市场开发建设、光伏参与电力市场机制等趋势。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表示,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但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协会始终积极配合主管部门,不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方面,《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的出台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最新修订印发标志着新能源“固定电价”时代的结束,正式拉开我国光伏发电全面进入上网电价市场化的新阶段,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正在加速建设。如今,在不考虑系统平衡性的条件下,光伏已经是最便宜的新建电源,光伏发电边际运行成本低,未来叠加储能等技术仍能和传统能源同质同价。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清洁能源研究院融合三处处长龙望成认为,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绿色直连、零碳园区等政策持续发力。高比例绿能园区具有保供应、降成本、减碳排、增绿电(证)等突出优势,备受多方关注。
对于新政下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发展的变革与机遇,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认为,其规模要求、并网方式发生变化;接入条件将改善;需具备“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四可”功能;机制电价替代煤电基准价。展望未来,她表示,应关注“源网荷储”“隔墙售电”等新型模式;节能降碳成为企业开展分布式光伏的主要动力;分布式光伏发展与能源转型相结合,以“光储充”的模式发展;综合能力较强的公司将脱颖而出。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产品与市场负责人张映斌介绍了“应对极限·擎御万象——天合光能极端气候解决方案”。他表示,自2019年,天合光能推出面向不同温度湿度环境组件产品,根据不同温度湿度,进行封装结构定制化设计,确保组件高效可靠运行。该方案采用“极御组件+智能跟踪”双核驱动,目前已实现工厂预制、现场直用及快速安装,未来将实现量产,规模5GW+,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升级扩大规模。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户解决方案总经理张敏认为,各区域电网特性与新能源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不同新能源渗透率及应用场景对构网技术的需求各不相同,全球多区域提出构网需求以推动行业发展。
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方面,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华认为,在目前电力市场与“双碳”背景的双轮驱动大背景下,应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应“绿”则“绿”。新型储能引起的新模式、新业态将会涌现,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获取收益将是必然趋势。未来行业应重点关注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并注重运营技术的积累。
国家能源集团光伏发电专业首席专家汤洋分析了目前海上光伏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情况。他表示,目前,固定式海上光伏已实现百万千瓦规模以上的工程建设,但由于经济性只适用于近海地区;漂浮式海上光伏技术则尚未成熟,仍存在重要技术挑战。我国海上光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环境下系统效能与安全性、关键部件可靠性亟待提升,相关测试能力与技术标准规范明显缺失。未来,海上光伏产业发展要基于基础理论,通过模块化设计、能效测试、监测技术、仿真技术、标准化研究等步骤,攻克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