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距离让“副牌”挑起大梁还有很远。
3月25日晚,海底捞披露2024年财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427.55亿元,同比上升3.1%;核心经营利润为62.3亿元,同比上升18.7%;归母净利润47.08亿元,同比增长4.65%。相比2023年营收、归母净利33.55%、227.33%的高增长已有放缓。
海底捞餐厅收入增长现疲态
海底捞集团94%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底捞餐厅经营,公司认为业绩增长与餐饮行业持续增长息息相关。
2024年,各地政府出台多项刺激消费的政策,积极促进了餐饮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55718亿元,增长5.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5298亿元,增长3%。
2024年,海底捞接待顾客4.1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超110万人次,较上年增加4.5%;也带动了翻台率的上涨,达到4.1次/天,是近五年最高,但距离疫情前2019年4.8次/天的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
客流与翻台率上涨背后,是还在下滑的人均消费。
2024年,海底捞自营餐厅顾客人均消费为97.5元,较上年的99.1元进一步下滑。其中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港澳台地区的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04元、96.9元,91.4元、199.7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公司解释,这主要由于菜品消费结构变化。
记者还关注到,美食团购平台上,海底捞餐厅套餐活动常年开设,代金券折扣偶尔会下探至七折以下。这些优惠活动在吸引客流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均消费水平。
整体来看,2024年,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为403.97亿元,同比增长2.9%,占总收入的比重从上年的94.7%微降至94.5%。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海底捞餐厅收入波动较大,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为375.47亿元、289.43亿元、392.67亿元,变动-22.9%、35.7%。恢复常态化运营两年,海底捞餐厅已现增长疲态。
增长进入瓶颈期,海底捞的开店也保持谨慎。
报告期内,公司新开62家海底捞餐厅,其中自营餐厅59家,加盟餐厅3家,重启2家前期关停的海底捞餐厅,全年关闭或搬迁70家海底捞餐厅。截至年底,海底捞品牌共经营1368家餐厅,其中1355家为自营,较2023年底的1374家,减少了19家。
其中,一线城市自营海底捞餐厅数量从上年的232家减少至220家;二线城市从538家减少至531家;三线及以下城市不变;港澳台地区不变。这意味着,调整优化后,海底捞自营餐厅在一二线城市减少了19家店,这也是其上市以来首次餐厅数量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啄木鸟计划曾提及,海底捞餐厅翻台率回到4.0次/天前原则上不开新店,而2024年中期及全年均已回升至4次以上。
对于后续是否会加速扩店,海底捞董事会副主席周兆呈曾在去年底表示,“我们的原话是在翻台率未达到4之前,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扩店,但这并不意味着翻台率一旦达到4,就会立即进行大规模扩店。”
其认为,所有的经营决策与管理行动,不会是由一个简单的数据点来决定,必须综合考量诸如外部环境、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以及市场变化等多重因素,才能决定是否要进行大规模的扩店。
调味品和食材销量下滑近三成
2024年海底捞品牌正式启动加盟业务,财报中也透露出了更多细节。
截至年末,海底捞品牌完成13家加盟门店的审核与落地。公司表示,加盟模式实施以来,下沉市场需求强劲,超70%的加盟申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其中有不少来自县级城市。全年,公司来自加盟业务的收入为1670.6万元。
管理层曾对外表示,海底捞对加盟的规模和放开加盟的速度都是非常谨慎的,加盟店的占比会非常少。
此外,公司的调味品及食材销售收入下滑明显,2024年为5.75亿元,同比下降27%,占总收入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降至1.4%;外卖业务收入则从上年的1.05亿元增至1.25亿元,增幅20.4%,主要受2023年下半年推出的一人食精品快餐拉动。
火锅主业度过高速发展期后,海底捞也在寻求更多增量。
2024年,公司推出“红石榴计划”,要在火锅主业之外,扩展第二品牌,寻找新的增长点。截至年末,海底捞通过内部创业创立了包括焰请烤肉铺子、火焰官、小嗨火锅等11个餐饮品牌,共计74家门店,覆盖正餐、简餐、快餐等不同消费场景。
2024年,海底捞其他餐厅经营收入为4.83亿元,同比增长39.6%,增速明显超过海底捞主品牌。不过,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1.1%,贡献有限。
“副牌”距离挑起海底捞大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