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在论坛现场,北京商报记者针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中国GDP预期增速、人工智能、民营企业等热点话题专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姚洋针对如何实现今年的GDP目标、AI如何重塑产业竞争力、如何提升民营企业信心等问题作出解答。
2025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要达到5%左右。对于这一目标,姚洋表示,今年两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非常有力。在货币政策方面,确定了2%的通胀目标,即要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0%左右变更为正增长,意味着2025年的货币政策是宽松基调,央行也多次提到会择机降息,这将是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调整。
“在财政政策上,今年政府全部新发债务达12万亿元,还有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也有4.4万亿元。而且这次地方政府专项债用途不仅限于投资,还扩大至三方面,分别是地方政府的‘三保’、基建投资和购买存量房。这些措施将对今年保增长、提振国内需求、为经济复苏提供关键支撑。”姚洋说道。
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对于DeepSeek的爆火,姚洋认为,这说明中国在AI方面的进步非常快,但仅限于通用部分,要想让AI用起来,需要深入到垂直领域去。
姚洋表示,如果深入到垂直领域去,可以看到AI不是在替代劳动力,而是在创造工作岗位。短期内,AI确实可能会替代部分日常的、重复性的工作,但只要去适应它、学会用它,就可以把替代转换为一种生产力。
另外,对于AI可能涉及到的版权问题,姚洋建议,“垂直领域的AI公司可以和数据商合作解决版权问题,例如通过订阅模式。这不仅可以保护知识产权,也可以创造新商业模式和GDP增长点。在建立合理付费生态的前提下,AI若能为学术研究精准提供数据引用,将极大提升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七提”民营,释放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号。当前,《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工作也正在推进阶段。对于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姚洋坦言是经济复苏速度没有达到预期。
对于如何提振民营企业预期,姚洋认为,首先要把经济“打上去”,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可以回来70%。其次,是要改善逐利性执法,解决对民营企业的拖欠问题。
“逐利性执法以及拖欠民企背后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没钱了。今年两会对于解决这一问题也迈出了很大一步,即发行4.4万亿元专项债。”姚洋建议,“中央政府还可以再发一个,比如2万亿元的特别国债给地方政府解决这一问题,民企压力将有望得到大幅缓解。”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