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经历投融资寒冬、地缘政治摩擦加剧的宏观环境下,CRDMO龙头企业药明生物(2269.HK)交出了一份逆势增长的年度答卷。
根据药明生物披露的财报数据,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6.8亿元人民币,非新冠收入同比增长13.1%;毛利同比增长12.1%至76.5亿元人民币;经调整EBITDA同比增长14.4%至80.0亿元人民币。2014至2024年公司非新冠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50%。该业绩表现领跑全球生物药外包服务赛道。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全球创新药市场前景可观,那些具有良好科学基础的公司将继续吸引投资,一些领先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将其产品推向全球市场,释放国际化潜力。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之间的早期合作越来越多。“对 CXO 参与者而言,需要重点关注核心竞争力,提高运营效率,拥抱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以在这种环境下获取成功。”
当Lonza等国际巨头陷入增长停滞,国内同行面临亏损困境时,药明生物独有的CRDMO模式加跟随并赢得分子"的双引擎战略正在显现出穿越周期的力量。
逆风中彰显韧性
如今全球医药创新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特别是在资本市场遇冷、价格战博弈、全球化“退潮”等诸多挑战下,CDMO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明显。尽管面临严峻的宏观环境挑战,药明生物依然保持业务稳健增长。
根据药明生物财报,按地理区域划分,北美、中国、欧洲及其他四大市场持续贡献收入,其中北美市场最为亮眼,同比增长32.5%,其次为日韩等其他市场,同比增长19.7%;按项目阶段划分,临床前、临床早期、临床三期和商业化收入(剔除新冠影响)分别同比增长30.7%,5.5%和3.9%。这组数据映射出药明生物独特的抗风险模型——通过多元化业务和客户群分散风险,依托技术转化能力洞见创新需求,RDM三大业务板块形成协同效应。
从业务结构看,从“R到D到M”的加速转化成为关键驱动力。2024年新增151个综合项目,综合总数达817个,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开发项目同比增18%,生产项目同比增长31%,彰显出公司强劲的业务势头和持续增长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超一半新增综合项目来自美国客户;在赢得的13个临床三期和商业化项目中,大部分也来自美国客户。
“欧美生物技术投融资自2023年Q3开始恢复,12月迎来强劲增长并延续至2024年。”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指出,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复苏成为重要推力,他们的创新能力正在通过药明生物的CRDMO平台加速商业化。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行业对比中更为凸显。根据金斯瑞发布的财报数据,旗下蓬勃生物(主要业务为生物制剂开发服务CDMO)2024年实现营收9502.1万美元,同比下滑13.2%;经调整毛利约1440万美元,同比下滑27.3%;经调整经营亏损约4340万美元,同比增加46.1%。蓬勃生物2022年以来营收有所下滑,经调整亏损规模扩大,业绩承压。另外,全球制药化工巨头Lonza 2024年收入65.74亿瑞士法郎,相比2023年下降2.1%;CORE EBITDA为19.08亿瑞士法郎,利润率29.0%,均同比下降。
针对业绩下滑的原因,上述企业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环境不佳导致价格下降和竞争加剧,以及新建的良好生产规范(GMP)设施产能利用率较低。此外,经调整经营亏损归因于美国产能扩建以及为支持业务增长和运营交付而实施人员战略部署,产生更多行政成本。
但相比之下,药明生物在收入、毛利、纯利和EBITDA等关键财务指标上均实现稳健增长,通过持续引进新项目和提升运营效率抵消了之前新冠收入高基数的影响,展现出差异化商业模式的竞争力。
双抗/ADC爆发增长
如果说财务数据是果,那么技术布局就是因。
翻开药明生物的研发服务图谱,多年前埋下的种子正在结出硕果:WuXiBodyTM双抗/多抗平台累计支持超过50个项目发现,其中4个项目处于临床Ⅰ期开发阶段;WuXiDARxTM ADC平台已支持超过50个项目开发,其中7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024年药明生物平台上双抗和ADC项目数达151个和194个,两者合计占比超过42%,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技术平台的先发优势正在转化为商业价值。例如,同润生物通过药明生物技术平台开发的CD3产品CN201,最终以13亿美元授权默沙东。该项目不仅验证了"R技术输出-里程碑分成-销售提成"的商业模式,更揭示出CXO企业价值重构的路径——从服务收费向价值共享进阶。
2024年,默沙东与同润生物宣布,双方就同润生物旗下CD3xCD19双抗CN201达成合作。根据协定,默沙东将通过子公司引进CN201的全球权益。作为回报,同润生物将获得7亿美元现金预付款,以及最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达13亿美元,这也是中国Biotech出海交易中第二大首付款交易。而CN201通过药明生物先进的CD3技术平台和WuXiBodyTM开发,WuXiUP则有效地解决了其复杂的CMC挑战。未来该产品上市后药明生物可收到最高达产品销售额10%的销售提成。
"双抗和ADC已进入爆发期,这将是未来5-10年最具潜力的生物药赛道。"陈智胜表示。
这种判断得到数据支撑。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年双抗行业市场规模25亿美元,2024-2030年行业增速预计29.3%。双抗行业的增速高于单抗。在中国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的双抗市场达到108亿美元,2024-2030年增速54.3%;单抗市场规模579亿美元,2024-2030年增速16.7%。双抗行业增速高于单抗。另据西南证券预测,随着未来双抗技术平台日益成熟,获批药物种类增多,预计我国双抗市场规模也将高速扩张,将由2021年的约5000万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08亿美元,2022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1.7%。
另外,全球ADC市场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全球ADC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6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7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7.3%。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ADC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其在多种肿瘤治疗中的显著疗效。预计到2030年,全球ADC市场规模将达到6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0.0%,远超同期生物药市场的整体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药明生物研究技术平台已赋能超过50个具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潜力的项目,其中就包括多个双抗和ADC,这种“滚雪球”效应正在形成,拓展了其未来收入的想象空间。而更为重要的是,药明生物通过R端早期服务,与客户建立长期信赖关系,形成客户粘性,提前大批锁定具有潜力的项目,源源不断地为下游D端和M端业务带来高价值的转化。
全球布局成主旋律
由于新药研发成功率的不确定性,成功上市的产品寥寥无几,对于传统CMO企业而言,能够服务的产品屈指可数,拓展上游的开发服务业务无异于逆流而上。相比之下,药明生物CRDMO的独特性在于跟随新药发现过程顺势而为,前端业务不断引入新客户和新项目,通过出色的执行力将项目留在平台上,打开了后端商业化项目的空间。
公司在2024年也再次证明了这一“黄金漏斗”商业模式的成功。在2024年,公司D端新签148个研发项目,与62个新客户展开合作。商业化生产先导指标—工艺性能确认(PPQ)项目完成了16个,2025年预计将增至24个,PPQ生产成功率超98%。从2018年至2024年,公司临床早期项目、临床Ⅲ期项目、商业化生产项目数分别增长2.4倍、4.1倍和20倍。
正是预见到项目的高转化率和高客户粘性,药明生物早在2018年就开始应用一次性技术(SUT)进行全球布局,推行全球双厂生产战略,实现了媲美甚至低于传统不锈钢系统的生产成本。如今的产业局势也验证了这一战略的先见之明。一方面是在后疫情时代,叠加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因素,本地化生产和多元化供应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高药价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生产服务也有助于提升创新疗法的可及性。
从爱尔兰基地完成多个16000升PPQ生产,启动商业化生产,到新加坡CRDMO中心建设进展良好,再到伍斯特基地扩建打造美国最大SUT工厂之一,药明生物全球CRDMO网络已形成"4R+8D+9M"的矩阵式布局,多点建设从研究服务、药物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端到端能力。这种地理分散策略不仅规避了单一地区风险,也更贴近客户需求和主要市场的监管要求。
在经历了充满挑战的一年之后,2025年究竟该如何发力,也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考题,作为CRDMO龙头,药明生物的布局更是备受关注。
对此,药明生物在财报中明确:2025年预计收入增长达12-15%。“药明生物的底气来自三重增长逻辑的共振:R将全球生物技术公司创新概念转化为现实、D通过卓越执行力和快速交付加速项目进程、M为全球病患提供更低成本的疗法。这种结构性的增长与单纯依靠产能扩张的CXO企业形成本质区别。”前述券商分析师表示。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药明生物的故事已超越简单的业绩增长,它正在为后疫情时代的生物制药产业探路——如何以独特的商业模式构筑护城河,如何将对技术的洞见转化为业务增长引擎,怎样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构建弹性供应链,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817个综合项目、约80亿美元的未完成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近50万升总规划产能、遍布三大洲的生产基地里。
当生物药的创新浪潮遇上CRDMO的硬核实力,这个关于价值重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