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全力打造“青年创业首选城市”的苏州,为了吸引青年人才,近期频放大招。
据苏州市政府官网消息,3月17日,苏州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苏州市支持高层次青年人才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苏州的目标是未来三年新增1万名高层次青年创业人才。
10大行动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城市间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GDP比拼,转向更深层次的产业与人才争夺。作为制造业强市的苏州,正以“新型工业化”为锚点,通过密集出台的政策与真金白银的投入,打响了一场以人才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攻坚战。
《行动计划》紧扣建设“青年创业首选城市”的定位,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面向全球实施“赢在苏州”青年人才创业行动10项具体举措,包括“十百千万”青年人才集聚行动、高校青年创业培育行动、高校技术转移转化行动等,增强苏州对海内外青年创业人才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要实现“5个1”的目标,即打造1个青年人才来苏创业总入口“苏创荟”App,建设100个专业化青年创业园,组建100名青年创业导师队伍,举办1000场赛事路演活动,新增10000名高层次青年创业人才。
这是今年以来“最强地级市”苏州为延揽青年人才再一次出台举措。
近年来,苏州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为此,苏州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为顶尖人才提供高额项目资助和全方位保障,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蛇年春节后,苏州加快“抢青年人才”步伐。
今年“新年第一会”上,苏州提出打造全球领先的“智造之城”,实施产业核心人才集聚行动,通过优化人才发展体系、实施百万人才新增计划,全力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和青年人才。
在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苏州发布《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对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顶格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在实验设备场地、算力服务供给、团队配置优化等方面给予“定制化”支持。
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启动实施于2007年。据了解,去年,苏州对该计划进行升级,重点支持40岁以下的青年创业人才。与此同时,苏州还建立了“苏州青年科学家”发布制度,首届共有10人入选,平均年龄33岁,最年轻的只有30岁,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获评的青年科学家除获得50万元奖金支持外,符合条件的还可享受“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相关政策,对其创办的科技企业给予股权投资支持。
“苏州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深层问题,比如当各地政策趋同,如何形成差异化优势,当青年人才大量涌入,城市配套服务能否跟上等等,这些细节创新提示,未来的城市竞争,本质上是对人才需求理解深度的竞争。”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分析指出。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近几年,长三角地区城市间“抢人大战”持续迭代升级。
正处在新能源产业风口上的江苏常州,优势产业主赛道实力雄厚,吸引了大量毕业生、青年人、创业者涌入常州。
当前,常州已构建起“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有关数据显示,常州1257家新能源规上企业已经引进人才21988人,占常州引进人才总量的18.32%,在常州引进人才排名前10位的用人单位中,有8家是新能源规上企业,共引进人才7170人。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来到一座城市,就业机会是首要需求,也是城市最大的吸引力。为此,常州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提供丰富的见习机会,助力青年就业。截至2024年7月,常州见习基地累计875家,高质量见习岗位5007个,4240人参与见习,就业见习工作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DeepSeek AI大模型吸引全球目光,宇树科技的智能机器人惊艳亮相央视春晚,之江实验室把算力送上太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离不开研发人才的集聚。去年,浙江新引进顶尖人才41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207.1人,新增35周岁以下大学生121万人,有力支撑了创新浙江建设。
近年来,浙江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将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走深走实,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为例,注册企业数达5万多家,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这里聚集了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5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高校培养—企业转化—资本助推”的闭环。
“作为安徽籍学子,我对家乡发展一直非常关注。”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戴子义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芜湖借助“东数西算”工程的契机,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我所学的非线性偏微分方向的研究与当下热门的算法领域关联度很高,希望能够借助芜湖蓬勃发展的产业平台,实现学术成果的转化”。
科锐国际校园招聘业务总监安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昔日各行业争相“揽才”,如大型互联网及地产企业批量签约应届生的盛况,已成过往云烟。学生们需正视并深刻理解当前求职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意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
“经济回暖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激发企业招聘需求的根本动力。当企业步入持续扩张的轨道,其对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尤其是具备新鲜视角和创新能力的应届大学生,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安庆说。
徐浩平认为,当“人口红利”消退,“人才红利”成为新增长极,当传统产业增长见顶,科技创新成为破局关键。长三角城市群的“抢人”大战,表面是政策竞争,实质是发展模式的深层变革,换句话说,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
“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的今天,人才流动早已突破行政边界。”徐浩平进一步表示,苏州的“抢人”行动,既是自身转型的必然选择,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变量。当“产业随人才走”成为新常态,谁能率先完成“人才-产业-创新”的闭环,谁就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