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田鹏
近年来,智能化已经成为各行业提升竞争力、创造新场景、挖掘新需求的最核心“密码”。一批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以下简称“沪市”)民企成为其中的先锋和表率,他们坚持投入,实现了“智造”驱动、AI赋能,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自驱力”。
“AI赋能”在行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就是要抓住这次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使我国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充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在3月5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
一批沪市民企已成为“行动派”,用AI赋能产业。尤其在医药健康领域,AI所激发的变革潜力正在被不断开发。“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初在内部发布了自主研发的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据悉,基于该平台,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加速推进“药物商业价值辅助决策”的能力建设。在结合点位预测、构象预测、结合机制分析、毒理优化、医学写作、临床资讯信息萃取等方面,提升药物研发效率,加速研发成果的转化。
除了产业赋能,AI的场景培育也是“人工智能+”行动重点部署的方向,医疗健康领域“大有可为”。针对“磁共振扫描速度慢、患者等候时间长”的传统难题,北京万东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WDL广域深度学习平台”,打造“1024”工作流:1键扫描,0秒准备,2倍病灶检出,4倍扫描速度。
“智造引擎”在发力
“目前订单排得很满,今年一开工就陆续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新订单,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产值赶超去年。”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介绍。
事实上,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沪市民企上市公司以创新为引擎,其智能工厂代表了当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根据工信部最近公示的235个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一批沪市民企榜上有名。涵盖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北京三一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机器决策的桩工机械智能工厂”,实现了数字孪生工厂、工艺数字化设计、产线柔性配置、智能排产调度、智能仓储管理、设备智能运维、智慧能源管理等35个智能场景,覆盖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中87%的场景。
坚持“智能化”成为“嗅觉灵敏”的民企提质增效、挖掘利润新增长点的“关键一招”。“近年来,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引入了先进的机械臂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对多条生产线进行了全面改造。这不仅解放了600余名操作员,让他们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运营成本和不良品率。”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表示。
研发创新在路上
在AI赋能、制造变“智造”的背后,是民企对科技创新的长期坚持。数据显示,目前年度研发投入5亿元以上且占营收投入比在10%以上的85家沪市公司中,民企占到48家,其中基本上为医药、半导体行业企业。
源于创新的竞争力提升、“爆款”产品、稳健的业绩,让一批优秀沪市民企的创新“长期主义”被看见。
2月27日消息显示,上海市为第二批认定的创新型企业总部授牌。此次获得授牌的创新型企业总部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战新综合五方面重点产业领域,包括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49家企业获得了认定。创新引领性强、发展活力强劲、集聚发展明显,是此次被授牌企业的共同特点。
“前期,尽管面临行业周期波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持续稳定加大对各产品领域的研发投入,目前已拥有4800余项全球专利,构筑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壁垒。”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24年以来,公司持续加大在AIPC、汽车电子、XR等面向未来的新业务领域的研发投入。公司AI智能眼镜品类在2024年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总体出货量大幅超过公司年初规划预期,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的战略布局。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