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创板T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同时也首次披露了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提示。在业绩预亏与风险提示的背后,是该公司上市前后业绩出现“过山车”走势。个人以为,对于上市前后业绩出现“过山车”走势的上市公司,有必要保持重点关注。
资料显示,T公司2021年7月份在科创板挂牌。该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灭火抑爆系统、某三防通用采集驱动装置、高能航空点火放电器件、高精度熔断器件等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在上市前的2018—2020年,该公司营收同比分别增长75.64%、256.64%和54.88%,短短三年时间从两千多万增长到了两个多亿;净利润增速则分别高达871.58%、368.52%和150.02%,从2017年的99.04万元暴涨至2020年的1.13亿元。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均出现爆炸式增长,可谓成长性十足。
但上市后却是另一副模样。上市当年,营收与净利润均双双下滑;挂牌的第二年即2022年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均“腰斩”;2023年虽然出现双增长,但也没有恢复到上市当年的水平。根据该公司的预亏公告,2024年营收大幅下滑,净利同比预亏,且下滑幅度预计不低于167%。
T公司从曾经的高增长到净利润出现亏损,仅仅只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也呈现出典型的“过山车”走势。而T公司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共性。
例如,过去市场常有“新股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说法,这实际上反映了新股业绩的“过山车”现象。在新股发行的审批制和核准制时期,新股业绩迅速“变脸”,甚至大规模“变脸”的情况屡见不鲜。上市前业绩高速增长,上市后业绩随即下滑,甚至出现亏损,沪深两市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上市公司的业绩往往会受到宏观经济增速、行业周期、自身经营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前,一家企业上市,需要历经IPO辅导、申请、受理、预披露、反馈会、见面会、预先披露更新、初审会、发审会、核准批文,启动IPO发行等流程,其中的过程非常冗长,短则一年,长则三年。在这期间,如果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上市公司业绩。因此,确实会有某些上市公司上市前后业绩出现“过山车”走势,但也并非绝对如此。其中,不能排除某些企业为了达到跻身资本市场的目的,通过包装粉饰业绩的方式成功浑水摸鱼。而在上市后,“狐狸尾巴”藏不住了,业绩出现下滑甚至亏损,其实再自然不过。
事实上,类似现象在之前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也时有发生。并购重组的重组方往往会作出业绩承诺。重组前,重组方的业绩表现不俗,也显示出一定的成长性。在承诺期内,重组方的业绩通常能够兑现。然而,一旦承诺期结束,标的资产的业绩往往会大幅下滑。这种现象在多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中都曾出现过,也成为了当时市场上一道颇为刺眼的“风景”。要说其中没有任何问题,恐怕很难让人信服。T公司因预亏和风险提示,其股价出现了跳空低开低走的反应,投资者因此遭受损失也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一切,与T公司上市前后业绩的“过山车”式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那些上市前后业绩出现“过山车”现象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保持重点关注是非常必要的。新股出现业绩快速“变脸”时,上市公司往往会提出各种说辞来搪塞,但也不能排除某些上市公司是通过财务造假或包装粉饰实现上市的可能性。
基于此,对于出现上述现象的上市公司,不能仅仅听信上市公司的说辞,而应保持重点关注与重点监控。特别是对于业绩下滑幅度较大的上市公司,建议监管部门对其开展专项现场检查活动。检查内容应包括上市前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IPO过程中中介机构的工作底稿,以及中介机构是否勤勉尽责等。如果发现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严惩不贷。对于触及退市条款的上市公司,应立即启动强制退市程序。(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