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至18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北京市人大代表、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秘书长张旭在现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本次上会,带来了关于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全球中心城市的建议。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人工智能与科技攻关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其核心理念就是“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赋能科研)。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戴米斯·哈萨比斯就其开发的AlphaFold人工智能模型在蛋白质预测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奖,这进一步验证了“AI for Science”的重要。
北京市人大代表、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秘书长张旭新京报记者罗亦丹/摄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科研北京具备深厚基础条件
张旭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快科研范式变革,大大加快基础科学研究进程,深度赋能生物制药、新材料研发、受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可能引发“技术爆炸”,从而带来群体性颠覆性技术变革。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例如: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在2024年4月底,发布了《赋能科学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加速科学研究应对全球挑战》的报告,并通过构建国家人工智能研究资源网络、发布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专项计划等加快布局。
北京具有发展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深厚基础条件。根据《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北京继续保持排名第一,是全球科研要素最足的城市之一。同时,北京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企业、人才富集,在AI2000顶尖学者榜单中,北京占全国的43%。
“可以说,科学+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北京都具有最为独特的优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全球中心城市,对于落实中央关于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决策部署,强化原创策源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看,北京在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全球中心城市方面,还存在着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协调不够;大学、科研机构与人工智能企业之间缺乏协同;对于相关跨学科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不足;数据和技术方面还存在着短板等问题。”张旭说。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量子科技等方面研究
张旭建议,加快研究编制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项方案。引导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和在京企业面向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结合学科领域相关数据资源,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深度应用。凝练形成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量子科技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率先布局启动。加强相关底层算法、专用芯片等研究,提供坚实的共性基础技术储备。
他认为,应优先选择部分在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促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和引导,推动相关领域实验室协同布局跨学科科研力量,开展重点学科领域联合研究。加强在京人工智能企业与高水平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的协同。充分利用百度、小米、字节跳动等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算力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联合研究,推进形成更多基础原创研究成果。
此外,高质量数据对于AI大模型的训练至关重要。张旭建议,推动加强财政资助科研项目所产生科学数据的使用,“对于市财政资助形成的科学数据,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强化对于科学数据的共享和使用。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项目所需国家财政产生的科学数据开放使用,让数据不断成为发现的源泉。”
张旭还建议,推动建立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国际组织。与国际上相关机构联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共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以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建设聚集各方英才的人工智能之家,在城市更新中,在中关村选择部分邻近高水平大学的楼宇改造成人工智能之家,吸引人工智能创业公司、AI人才、AI投资人、大学相关学科年轻研究人员等入住,提供丰富的交流场所,形成多元文化、多学科领域、多主体类别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环境。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