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算起,过去7年,霍力见证了医院转化大楼启动,也见证了硬件设备升级。期间,协和核医学科的脚步从北京的西单、东单,走向雄安等地,背后是国家推动“一县一科”的蓝图。
但只有霍力知道,在国内一流医院建设核医学科,也有让人头疼的事情。一方面,大部分患者都不了解核医学和PET/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国内获批的核素药物(简称核药)数量较少,高昂费用限制了晚期患者用药;另一方面,相关政策并未完全放开,科室建设标准亟待建立,病床数量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诊需求。
在此背景下,发展核医学科的临床需求和未来趋势是什么?1月上旬,霍力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
可能颠覆CT检查结果,成为肿瘤治疗的最后一站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从原理看,CT(计算机断层扫描)主要通过测量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来形成图像,其反映的是人体组织的解剖结构,如器官的大小、形状、密度等;而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则需要先给患者注射含有放射性示踪剂的药物,由于不同的示踪剂针对不同的疾病或生理过程进行显像,其形成的影像取决于所使用的药物。
由于工作原理不同,PET/CT的出现会颠覆CT的检查结论。霍力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病例,一位肿瘤患者的CT检查结果,其病灶在接受治疗后体积变大,被误认为治疗无效。然而,根据PET/CT显像,患者的病灶显像在接受治疗后明显变暗,意味着尽管病灶可能变大,但肿瘤细胞已经死亡,不再摄取显像药物,治疗仍然是有效的。
碘-131(I-131)是一种天生的诊疗一体化核药。一方面,I-131在衰变时会发射γ射线,帮助医生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等疾病;另一方面,I-131还发射β射线,这些β射线被甲状腺组织吸收,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分化型甲状腺癌。
不过,在大部分的肿瘤治疗中,肿瘤细胞通常不能像甲状腺癌摄取I-131一样,只特异性地摄取单一核素,更多核素药物需要与载体相连,通过载体的特殊作用将核素与肿瘤细胞相连或者进入肿瘤细胞内发挥作用。
霍力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肿瘤细胞表面存在多种受体,类似于“锁”,可以通过特定的配体(“钥匙”)与之结合,再将配体连接到放射性核素(“钥匙链”)上。如果该核素仅发射γ射线,就只能用于“显像”诊断;如果核素既能发射伽马射线又能发射贝塔射线,就能同时用于诊断和治疗。
这种核医学神奇的“诊疗一体化”治疗方法成为一些晚期肿瘤患者的“救命稻草”。例如,有一位“无药可治”的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患者原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病情恶化,但在接受一年多的核药治疗后,其病灶不断缩减,最后比同期患者多生存了4年。
霍力认为,与放疗相比,核药的优势在于副作用小。前者通过体外射线照射,沿途的脏器均可能受损;后者将药物精准送达肝脏病灶,虽然过程中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但通过密切监测可有效管理。此外,核药治疗对其他器官影响较小,对肾脏的影响可以通过多喝水或注射氨基酸进行保护。
国内获批核药多为仿制,自主研产将大幅降低成本
“救起来的患者是临床试验给捞(救)起来的病人。为什么其他患者我们没捞(救)起来?就是因为治疗费用非常贵,一般一个疗程需要治4—6次,每次光原料就得5万元,一共要20多万到30多万元。”
霍力的无奈,源于国内核药的竞争格局。根据国金证券研报,截至2024年9月25日,2000年以来全球上市的主要核药产品只有24款,其中有国内企业参与的产品只有4款,其他产品源自诺华、拜耳、礼来等跨国药企。在肿瘤领域,国内核药企业的核药研究数量仅为海外企业的23%。
她还注意到,目前国内获批的大部分核药均为仿制药,载体的研发特别关键,跨国药企纷纷抢赛道,主要在抢载体的研究,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诺华。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诺华在核药领域的布局主要分为三阶段,在早期,公司以整体并购成熟标的方式获得包括全球首款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Lutathera在内的多项核药资产,快速切入核药赛道;之后,诺华开始尝试对早期产品(临床Ⅰ期/Ⅱ)的BD(商务拓展)合作,并针对诊疗一体化的核药加紧布局;最后,公司入股初创公司Aktis,深度孵化α核素技术平台。截至目前,诺华已经有6款核药产品进入临床阶段,还有10款核药处于临床前研究。
诺华进入临床/上市阶段的核药产品
图片来源:国金证券研报截图
在国内,核医疗头部企业包括东诚药业、中国同辐、远大医药、恒瑞医药、科伦博泰等。其中,中国同辐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核素和放射性药物研发以及产业化、规模化研发生产能力的核心企业。
其他企业则主要靠收购完成从诊断用核药到治疗用核药的全产业链布局。例如,东诚药业已上市的核药多为诊断型核药,在研11条核药管线中只有3款为治疗型核药;远大医药联合全球核药平台型公司ITM共同搭建核药平台,在国内获批1款治疗型核药,在研8条核药管线中共有5款为治疗型核药。
由于国内获批核药有限,许多患者前往国外就医。据霍力了解,在新加坡,核药治疗费用约为10万元,算上预约、住宿等其他费用,总花费可达20万元。如果在国内完善治疗流程并自主生产相关药物,患者的治疗费用预计在6万到8万元之间,总的花费可能将降低一半。
据霍力透露,目前自己正在牵头一款国产核药在研项目的临床Ⅲ期多中心研究,如果药物尽快上市,可以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多一个更具“性价比”的治疗机会。
计划10年内实现“一县一科”,建设标准仍缺乏
2021年6月,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在全国范围内每个县建设一个核医学科,实现“一县一科”。按此要求,全国约有3000家医院需要建立核医学科。
这个任务有多艰巨?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李思进教授曾公开指出,中国核医学发展极不平衡,大城市强,中小城市弱,县级医院则大多无核医学科,在9730家二级医院中仅118家(1.2%)建立核医学科。这意味着要实现“一县一科”,全国县(市、区)将至少增加2500个核医学科。
从业30年的霍力也感受到,尽管核医学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许多政策没有完全放开,此前制定的核医学科准入、科室管理及建设等文件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国内缺乏专门的核医学科(室)建设标准,很多工作需要协调各方,摸着石头过河。
对此,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找到的抓手是智慧核医学。具体来说,智慧核医学是端到端安全体系,统一应用入口,统一设备接入,统一安全规范,统一数据模型,统一云网资源,实现全数据物联互通,包括设备运行状态、预约/检查实时数据、药物出入库信息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科室建设、管理更规范。
霍力表示,建立智慧核医学旨在打造核医学科“一县一科”的标准化样板。具体来说,核医学科离不开放射性药物及辅助安全管理,智慧核医学采用模块化方式构建影像模块、病床模块等,不同科室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模块组合,就像制作不同尺码的鞋子,码数虽然不同,但至少都是规范化和同质化的。
不过,我国核医学的整体发展与国际的差距也是看得见的。比如,让霍力印象深刻的是,欧美国家一流的核医学科都配有放射化学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与具有核物理或医学物理相关背景的物理师,多为4个以上,国内很多科室没有。实际上,目前全国核医学从业人员总共1万多人(包括护士和技师),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霍力表示,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要将国际核医学技术通过转化引进国内,并在全国推广。为此,科室打造高水平的核医学转化研究平台,加强医工结合。目前,该平台的药物研发几乎自主合成,影像方面结合临床经验与需求,设计临床验证方案,实现软件设计与优化。目前,国内具备长轴PET/CT工作开展能力的医院只有20家左右,北京协和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