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长周期——走上商业航天这条“四高一长”的赛道,注定需要入场资本陪伴企业一同“长跑”。
2024年,耐心资本频频在政策端提及,并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相结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商业航天可以说与耐心资本的壮大相随而行。
近日,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获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9亿元投资,后者也成为蓝箭航天历次融资中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投资机构。资金将主要用于蓝箭航天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测试及生产。
这次投资是耐心资本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案例。随着2024年千帆星座、中国星网陆续开启卫星组网,行业需求侧爆发在望,市场整体的投融资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放大。站在规模商业化的重要关口,商业航天也需要更多耐心资本的支持。
2025年,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将迎来首飞,并期望在三次飞行内实现一子级的回收。此外,业内多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商业运载火箭也将迎来首飞。行业提速的拐点正在浮现,民商火箭企业“摩拳擦掌”,资本方是否更具信心、更有耐心?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话了蓝箭航天两位资方代表——建银国际(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论语和基石资本执行董事浦槟岩。在两位资方代表看来,尽管遭遇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影响,蓝箭航天从研发和产品角度来看仍比较符合预期。不过,商业化仍有赖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而伴随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的提速,行业已显现加快发展的迹象。
资本“耐心”何处来?政策稳定性很重要
新兴产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风险与探索,而资本所熟稔的,正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商业航天赛道的一部分确定性来自其市场潜力。
“我们已经从美国和全球的经验上看到了商业的可行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航天强国,所对应的市场潜力是毋庸置疑的。”浦槟岩打了个比方,“火箭就像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成后可以搭很多东西上去,卫星只是目前商业闭环最清晰的链条,太空挖矿、太空旅行同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这一广阔市场何时才能走向成熟?
以2015年为发展元年,中国商业航天即将跨过十年之槛,但十年过去,真正的商业化闭环尚未形成。相比于SpaceX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一骑绝尘,中国商业航天整体上的差距依旧存在,包括卫星发射组网进度、可回收火箭的产品化进度,以及火箭和卫星成本。
商业化的缓慢拉长了行业的发展周期,也加大了企业对资本投入的需求。
浦槟岩表示,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于SpaceX发展初期给予了非常多的研发和订单支持,这尤其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至关重要。与美国的发展路径不同,中国商业航天在发展的初期,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争取政府商业航天采购项目较为受限,中国商业航天公司需要更多依托于从创业投资基金获取发展所需资金。
2024年4月以来,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耐心资本屡屡成为讨论焦点。商业航天亦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浦槟岩强调,相比于其他赛道,耐心资本在商业航天领域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加直接和关键。
那么,资本要如何练就“耐心”?
耐心离不开信心。赵论语指出,资本是否耐心除了要看资金端的属性,最重要的还是有没有信心。“你是否相信行业具有星辰大海的前景?是否相信所选标的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的能力?”赵论语给出回答,“有信心的话,如果资金端没有特别的压力,自然就有耐心了。”
尽管在普遍认知中,商业航天企业往往需要较高的研发资金和固定资产投入,但在赵论语看来,商业航天并没有特殊到拥有比其他行业更长的回报周期,“商业航天的商业逻辑并不复杂,在技术上也不是‘登珠峰’的概念,也就是‘上青藏高原’,星箭领域最终比拼的还是制造成本和产品的稳定性”。
此外,市场环境同样是资本信心的重要支撑。
“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稳定性和政策可预期性对于形成耐心资本十分重要,”赵论语补充道,“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在国家的正确导向下有望快速好转,对形成耐心资本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浦槟岩表示,商业航天由于产业链条比较长且复杂,单一环节实现盈利的周期确实会长一点。但实际上,对投资机构而言,并不一定以企业盈利来看投资的回报周期。只要企业一直往前走,不断突破边界出现新的里程碑,建立竞争壁垒,企业的整体价值就会逐渐提升,无论是体现在估值上还是合理的退出路径上。
不过,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商业航天领域企业上市的明确通道。浦槟岩表示,企业仍需要在一级市场进行融资,但随着融资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也带来一定挑战。当前阶段,企业的风险敞口已经较小,如果能够明确商业航天企业的上市标准,将对耐心资本的整体环境有更大改善。
国产“星链”加速组网,行业规模商业化拐点将至
回顾中国商业航天十年,中国企业正在技术与市场两端快速追赶。
浦槟岩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商业航天已经基本度过了“从0到1”的产品阶段,产品化能力、降成本路线、批量化能力已经形成了比较有效的积累。以现阶段的发展时点看,未来10年将是行业“从1到10”“从1到100”的关键时期,随着下游星座加速建设,全产业链会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赵论语将商业航天的商业闭环划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其中,“小循环”指组网基建环节卫星需求、火箭需求以及二者之间供应链的循环,“大循环”则是组网之后在C端或B端的变现。赵论语认为,卫星互联网建设的紧迫性要求组网环节加快,同时市场化供给已经基本上接近准备好的状态,预计行业将加快发展。
拐点正在浮现。2024年12月16日,我国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此外,自去年8月以来,“千帆星座”极轨01—03组卫星接连发射成功,在轨卫星数量已达到54颗。对此,中信证券研究发文评价道,中国星网和G60千帆星座正式揭开大规模卫星组网序幕。
浦槟岩表示,2024年来看,卫星互联网的整体建设进度有一个明显的加速,按照这一趋势,明后年可能将真正进入规模化组网发射的阶段,从而拉动整个行业往前走。同时,在需求牵引下,火箭产品的迭代速度也会加快,企业的商业化能力会更强。
不过,将视野转向国际,SpaceX在星座组网及重型火箭产品的研制上仍相对领先。谈及中美商业航天的发展差距,除了SpaceX发展较早以外,浦槟岩认为,美国对于企业中早期的失败,以及对企业研发和订单的支持都有更高的包容度。
另一方面,赵论语也表示,因为比较优势的不同,中美在产业发展上节奏不一定一致,例如在发展早期美国会快一点,到产业化阶段我们会快一点。“还有政府、市场、机构等各方共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在共识达成后,资源‘饱和式投入’一旦形成,我们还是能很快(发展起来)。”赵论语补充道。
无论如何,中国商业航天已站在规模商业化的重要关口。
“从这个维度来说,可以类比我们投资阶段划分,从天使、VC阶段逐步向PE阶段转移,资本方对不同阶段的项目会有不同的关注和侧重,这也导致更加注重长期价值。”浦槟岩判断,随着行业竞争格局逐步清晰,航天的投资将更加向头部企业和关键供应链环节集中。
同时,浦槟岩认为,随着行业领先企业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行业整体估值也在不断提升,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在批量化、商业化阶段,“从1到10”或者“从10到100”也需要更多长期耐心资本的支持,后续行业资本也需要国家级资本等大体量资金的支持,这是和之前的资本市场环境的重要差异。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