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整体新股上市节奏放缓的背景下,2024年全年北京证券交易所(即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23家,公开发行融资47.91亿元。但是在2024年11月的这个初冬里,北交所再次成为资本市场流量焦点。北证50指数在这个月里首度站上1400点,北证市场也同时拿到成交额破600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破7000亿元两大整数关口的“成绩单”。
开市三年多的北交所持续成长。2025年1月在北京“两会”上,“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深化改革,壮大耐心资本”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自2022年以来北交所连续第四次被写入。
北京市是北交所注册所在地,在新的一年里,为持续推进优质企业登陆北交所,北京的上市服务工作有哪些提升的空间?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重要的一环,北交所又如何从“流量王”进阶到“质量王”,北证市场哪些制度可以持续完善?在2025年北京“两会”期间,多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这两大问题建言献策。
来一场北京优质创新型企业与北交所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北京在培育优质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方面成绩斐然。2024年12月24日,北京经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自2022年以来,北京已连续三年保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第一城的地位。
北交所当前也已经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集聚地”。2025年1月5日,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团队最新研报显示,截至2025年1月3日,北交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154家,占比约为58.56%。据其介绍,这是北交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的占比,首次超过科创板。
但Wind数据与企查查信息也显示,2024全年北京地区新增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数量仅为1家且并非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一数量在2024年全年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中占比约为4.35%,该比例较2023年时下降了约4.74%。
如果仅从数据上看,北京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何没能与北交所实现“双向奔赴”?为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登陆北交所,北京接下来还需要完善哪些工作?
“4.35%的这一占比,并不能全面反映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北交所的态度。”北京市人大代表、延庆区工商联主席、九一先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泽玮如是表示。
在他看来,企业是否选择上市、选择哪个(全国性证券)交易所上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发展战略、市场环境等。
“虽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但并不意味着它们都能立即满足北交所或其他板块的上市条件。”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界别政协委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认为,除上市条件外,准备周期也决定了,推动京籍专精特新“小巨人”登陆北交所并不会一蹴而就。
“我们知道,上市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财务梳理、合规性审查、中介机构辅导等。即使企业满足了上市条件,也可能因为准备周期较长而未能在2024年成功上市。”李志起解释道。
2024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的通知。《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快速申报北交所,提高企业发行上市与并购重组审核效率。
《若干措施》一经发布就引起市场关注,这其中也包括许泽玮。为此,他还专门提交了一份建议。对于北京上市服务接下来还需要完善哪些工作?许泽玮建议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登陆北交所,北京可以考虑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贴、融资支持等,以降低企业上市成本,提高上市积极性,并进一步简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上市流程,提高审核效率,缩短上市时间。
“这样既能进一步畅通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的路径,也能发挥北交所资本市场配置功能,撬动更多优质企业融资发展,进一步提升北交所的市场关注度及活跃度。”许泽玮介绍道。
李志起同样期待,北京可以进一步完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扶持政策。但他同时也提出,当前更应在提升企业上市能力上多下功夫。
“例如,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上市前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帮助企业了解上市流程、规范公司治理、提升财务透明度等;再如鼓励技术创新,继续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上市提供有力支撑。”李志起举例道。
探究北交所未来的“改革路”
2025年,对于北交所来说,也是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年份。在这一年里,北交所将迎来设立、开市的四周年。
自2023年9月《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即“深改19条”)发布后,多项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使北交所投融两端充满活力。2024年12月13日,北交所宣布将启动存量上市公司920代码切换,这也成为“深改19条”最新全面落地的重大改革举措。
接下来,包括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即ETF)、公募可转债产品的上线以及基金公司评价办法的出台等,这些都成为2025年内市场对北交所改革创新的期待。
谈到北交所未来哪些制度可以持续完善?民建界别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田勇给出了他自己的三个观点关键词,即“流动性”“公司制”与“国际化”。
首先,关于流动性,郭田勇始终认为,提高市场流动性要从上市公司、投资者两个层面深化改革。
从上市公司层面看,他认为,既要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又要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同时建立畅通的再融资机制,为企业提供适合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融资活动服务。从投资者层面看,提高市场流动性,则是要完善交易制度和投资者保护制度,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个人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观念,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个人投资者的门槛,吸引个人投资者参与市场投资。
其次,关于公司制,郭田勇认为,北交所与沪深两大历史较为悠久的证券交易所相比,最大的制度优势即为北交所采用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据其介绍,目前全球主要交易所多数采用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制组织形式,这也使它们在竞争环境中更能实现不断地创新发展。
他一直比较关注,未来北交所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激励并发挥出公司制组织形式的机制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关于如何提升北交所的国际化程度,也是郭田勇关注已久的问题。他曾多次提议应在北交所增设国际板,以吸引境外优质企业国内上市,加强北京与其他国际城市之间的金融交流。“这样既能够为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供金融助力,也能为北京‘两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他说道。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黄鑫宇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