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C Outlook 2025|专访瑞银廖启华:能源转型关注核电和电网 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前景乐观
2025年01月14日 21:3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迎来快速发展,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外贸“新三样”保持强劲出口态势,出口市场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瑞银投资研究执行董事、中国香港公用事业研究主管廖启华对记者表示:“我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出海前景非常乐观。我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将同比增长30%,增速高于市场预期。”

  廖启华认为,全球电力基础设施将进入促增长时代,将带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出口增长。在2025年,新能源产品出口可重点关注中东、欧洲、南美和非洲地区的市场机遇。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7578.3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4.1%。

  面对2025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廖启华表示,比起2018年,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板块变得更有韧性,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多元化有利于应对关税的风险。

  廖启华指出:“中国企业在工厂布局方面变得更加多元,比如,有中国风电公司在巴西收购了风电叶片制造厂,还有中国光伏企业在阿联酋有多晶硅厂的建设计划。”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能源法,对于进一步夯实能源领域法治基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廖启华表示,我国首部《能源法》进一步明确了在新能源转型体系中,各类能源主体的角色和地位,有利于在后续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合力作用。

  《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廖启华指出:“新能源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成为重中之重,包括水电、风电、光伏等都将得到开发利用的支持。这一结构性的明确,为我国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核电和电网蕴藏投资机会

  《21世纪》:展望2025年,你认为在能源转型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

  廖启华: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核电。核电是2024年重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电源供应方式。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符合能源安全的要求。核电基本是自发自供的,不会受到外部输入等因素的过多影响,因此中国、美国以及全球很多国家都想再发展或重推核电,以在能源安全方面实现更大的自给自足。

  二是核电具有低碳清洁的特点。尽管核电存在核废料再处理的问题,但在发电过程中完全是零碳排放。因此,我认为投资者可以多关注核电板块。在未来5到10年内,无论是发电公司还是设备公司,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可能会迎来更多的投资机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投资点是电网。电网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电网设备,如变压器、电表等;另一部分是电网的运营和建设,包括电线、变电站等基础设施。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欧洲和美国未来两三年内在这方面的资本开支将以10%至15%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而在国内,两大电网公司的资本开支增长速度也基本保持在每年10%左右,这远高于全球经济的GDP增长率(约3%)。投资者通常更倾向于投资增速高于GDP的行业。因此,电网方面的投资机遇非常值得关注。

  我国首部《能源法》为能源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21世纪》:你认为《能源法》的实施对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廖启华:我认为《能源法》的实施对我国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能源法》确立了新能源的重要性。以往,我们虽然有《电力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多部相关法规,但缺乏一部总体性的《能源法》。

  新出台的《能源法》不仅理顺了以往法规中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在新能源转型体系中各类能源主体的角色和地位。这意味着新能源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成为重中之重,包括水电、风电、光伏等都将得到开发利用的支持。这一结构性的明确,为我国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个重点是能源安全。近年来,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增加,尤其是在2022年和2023年之后,国家提出了更多方案来保障国内能源的安全供应。

  《能源法》的实施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它强调了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必须重视基础电源的建设和维护。这也是为了确保在没有风、光、水等的极端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保障能源的自给自足。因此,确保能源安全是《能源法》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我们在2024年也看到了一些电价改革相关法规的出台,比如容量电价机制的建立。建立容量电价机制的目的是支持一些基础电源的回报率,避免因新能源受到补贴或支持而忽视基础电源的重要性。

  《21世纪》:2024年7月,《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正式实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正在提速。在我国推进电力市场化的进程中,还有哪些体制或机制上的阻碍需要破除?

  廖启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阻碍需要破除。第一是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化的问题。当前,在部分省份,储能企业数量较少,且大部分省份的储能不能参与电力市场。

  储能目前更多地被视为成本项。对于光伏或风电企业来说,将储能纳入发展过程中就增加了其成本负担。如果能够打破这一束缚,允许储能独立上网和独立买卖电力,那么储能的盈利模式将得到拓展。

  第二是系统成本的问题。在电源供应不稳定时,是否有一种方式能够作为补偿,为电力系统带来更多电源的支持?这是系统成本可以增加的一个方向,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是与电源结构相关的问题。电力市场打开后,将会面临更多不稳定电源与稳定电源之间的竞争。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与核电、火电等传统发电形式之间的竞争可能会越来越激烈。这是市场打开后将会变得愈发明显的情况,也是我们在推进电力市场化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应对的一个方面。

  储能市场空间广阔

  《21世纪》: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目前储能占整个电力系统不到2%的装机水平。你认为新型储能设备的装机水平提升,会给市场带来哪些机遇?

  廖启华:我认为新型储能的发展将给市场带来多方面的机遇。首先,从市场空间来看,当前储能的装机水平还不到2%,如果未来能够达到10%的装机水平,那么市场空间将扩大近十倍,市场潜力巨大。

  其次,储能电池的电芯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能应用于电动汽车,在电源储能设备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储能需求的增长,电芯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再者,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将为储能市场带来新的机遇。目前我们大部分使用的电池锂电池,但在电源储能系统中有很多不同的电源可以选择。大型能源储能设施可以选择更多不同的材料作为发展方向,这将推动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因此,储能有巨大的市场机遇,储能科技的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电芯的需求也有着很大的增长潜力。随着我国对新型储能的重视和装机水平的提升,储能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产品出海可重点关注中东等市场

  《21世纪》:出海是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大主旋律。面临外部不确定因素,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的市场布局如何?有哪些新的增长点可以挖掘?

  廖启华:我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出海前景非常乐观。我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将同比增长30%,增速高于市场预期。

  这一增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风电、电网设备和光伏。

  在2025年的展望中,我们提到两个大的主题。一是全球的电力电源建设在2025年大概率会加快。二是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将进行改革。无论是外部需求还是我们自身的改革,我都持乐观态度。

  外部需求方面,今年全球电力基建加快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非常看好中东市场,尤其是阿联酋和沙特等国家。回顾2024年的新能源产品的出口数据,无论是风电、光伏还是电网设备,我们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量几乎翻倍。这主要是因为中东地区需要能源转型,不希望仅依赖石油作为GDP的最大贡献主体。同时,中东国家还想发展更多的数据中心和AI相关产业,因此发电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

  其次,我们认为欧洲的电源建设也会加快。经历了两年的地缘政治不稳定后,我们预期2025年将是欧洲进行改革的一年。在一些欧洲国家的大选中,有人提出了关于“能源改革”的竞选口号,希望能够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变得更加自给自足,减少对天然气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电网和电源都需要改造,这无形中也会利好中国公司。然而,这一观点目前尚未被市场充分消化。目前,大家可能只看到欧洲经济疲软和地缘政治不稳定等表面现象。但在2025年,欧洲的新能源产品需求可能会成为新的增长亮点。

  最后,南美以及非洲国家也是值得关注的市场。我们发现,在出口到这些国家时,由于中国产品的价格具有吸引力,这些地方在不需要改革电价的前提下,光伏、风电和电网等投资建设也能顺利进行,产品价格的竞争力拓展了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市场的机会。

  因此,综合考虑到中东、欧洲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情况,我们认为在2025年中国新能源产品出海有望实现同比30%左右的增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SFC Outlook 2025|专访瑞银廖启华:能源转型关注核电和电网 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前景乐观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