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热搜。教育部《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中,“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出现在名单上,而且是14所新设高校中唯一一所民办校。
“福耀”,正是上市公司“福耀玻璃”的那个“福耀”。据信,大老板曹德旺捐资百亿,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型大学,对标斯坦福。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福耀科大校长正是曾任两所“985”高校——哈工大、西安交大校长的王树国。他说,今年就要招生。
大学办学找产业“大佬”,这会不会越来越多地成为新常态?要知道,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一众大佬也是邻居,属于共生关系。
在上海,交大与宁德时代老总曾毓群,素有“校友深交”,双方合办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和宁德时代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成为“大零号湾”的在建载体,紧贴着交大闵行校区。另一家开在校园隔壁甚至嵌入校园的交大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是与国家电投共建的产教融合新平台。显然,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校企之间十分“来电”。
除了“宁王”来沪,华为、比亚迪等来自重点行业的头部大厂,都与上海高校实质性合作办学。不到一周前,华为现代产业学院来了,设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搭建起AI+数字技术实训中心,作为实体。同样,两个多月前,上海东海学院启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精诚英才培育项目,成为比亚迪人才项目在沪开展合作的首家院校。这些“大佬”进校园,也让技能人才不出校门,就能与他们“零距离”。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常听到一句话——学生喊找不到好的工作,企业喊招不到想要的人。从招生、培养到就业,这一条链上“两张皮”,高等院校的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适配,教材比较陈旧,实践比较少见,甚至部分高校师资的教学能力和实战水平,也未必能满足企业日新月异、不断精进的新标准。
其实,校企原本是“一家”。过去,部属院校的概念并不特指教育部,从机械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到电力工业部,不少国民经济细分领域都对应国家部委,不少部委又有下属本行业的生产企业与高等学府,通过连带关系“产教育人”。而今,在我国“新三样”“卖全球”这样的新发展格局下,引产入教、产教一体,更需要高校找回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
可以说,这是“更上一层楼”的产学研合作,它向上溯源,进入了产业链的最上游,也就是人才供给侧的源头,从而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尽早地达成供需匹配。我们不能仅仅靠“企业出题、高校答题”,而要双方一起出卷子、解题目。作为共同答卷人,让专业跟着产业走,让课程跟着项目走,为先导产业乃至战略产业补上急需人才的大量缺口,也为各类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铺好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