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黄鑫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失能老年人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数量呈逐年急剧递增趋势。这种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使得失能老年人对专业照护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24年9月30日,北京市民政局官网发布的数据及信息显示,彼时北京市共有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69.8万,其中,高龄失能老人16.36万人,占比23.44%。“老老人”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前夕,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执委会副主席、北京(博源)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金融安全产业园CEO马小兰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失能老人照护工作,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她提出,应完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体系、提升照护服务专业化程度。
在她看来,经过以往的探索与发展,北京在失能老年人照护领域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但是对于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当前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例如,马小兰发现,目前满足失能老年人多样化照护需求的设施存在相对匮乏的现象,同时照护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也不高。
“一方面,很多地区特别是社区层级,缺乏专门为失能老年人量身定制的服务设施,像便于轮椅出行的无障碍通道设施不完善、适应失能老人特殊护理需求的特殊护理床等设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针对失能老人专业照护人员的专业培训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其提供的服务项目过于单一,大多集中在简单的日常生活起居照料方面,如协助进食、穿衣等,而对于失能老年人康复需求至关重要的康复护理服务,如物理康复训练、中医康复治疗等,以及对他们心理健康同样重要的心理疏导服务则涉及较少。”她解释道。
据此,她具体建议,首先,宜制定详细的失能老年人照护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充分依据失能老年人在城市不同社区的分布密度和具体需求状况,合理布局建设多种类型的照护服务设施。在社区层面,要根据社区失能老人数量,按比例规划小型、便捷的日间照料中心,这些中心应配备基本的康复器械、舒适的生活设施等,为失能老人提供日间的休息、康复和社交场所。同时,在大型居住区附近,依据区域内失能老人总量和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照护服务中心,该中心应集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关怀等多功能于一体。
其次,她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全专业照护人员培训体系,以全面增加培训的深度和拓宽培训的广度。以培训方式为例,马小兰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育的便捷性和线下实操的直观性,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线上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课程资源和案例分析视频,方便照护人员随时随地学习;线下组织到专业的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实操演练,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提高照护服务专业化水平,确保照护人员能够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
此外,她还建议出台一系列全方位的优惠政策,鼓励多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给予民间资本更多的政策倾斜和利益保障,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照护服务领域。除了传统的公办养老机构,鼓励建设更多民办失能老人照护机构,拓宽服务供给渠道。并且,积极开展家庭上门服务、社区嵌入式照护等多样化的照护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需求等个性化因素,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方案,以满足失能老年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照护需求。”马小兰对此展开道。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