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五年以来,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长三角城市群的GDP排名已位列全球前三,超过日本东京城市群。
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认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一体化尚需努力,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界面新闻获悉,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汪泓建议,要加快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
汪泓表示,长三角跨区域的产业转移顶层设计还不完善。一是区域内各省市政策协同力度还需要加强,产业转移效果仍需提高。二是长三角共建共享机制需要加强力度,要素的高效流动和科学配置还不够好。各共享方承担多少资金、如何参与投资和得到什么服务的实际运作和权责问题,合作方式创新力度还不够。
汪泓还指出,当前,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梯度现象不明显,总体仍以省内转移为主,存在省内“粘性”。
“事实上,‘研发基地在上海,产业基地在外地’的布局对上海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利益难以有效保障。”汪泓表示。
此外,汪泓表示,长三角毗邻地区之间没有清晰的产业定位和差异化方向,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坚实,区域间关系仍是竞争大于合作。激烈的区域内招商引资竞争导致区域资源还不能有效配置,区域产业链还不能有效衔接,区域产业联系还不够紧密。
为此,汪泓建议,长三角首先要破除关键制约障碍,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的成本共担和财税分享机制。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实现地方办税服务平台数据交互,探索异地办税、区域通办。对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属地方收入部分实行跨地区分享,分享比例按确定期限根据因素变化进行调整。建立沪苏浙财政协同投入机制,按比例注入开发建设资本金,统筹用于区内建设。
此外,要加强产业规划的协同。国家与地方要探索建立包括中央政府和长三角四省市政府在内的“四地五方”区域协调机制。尤其要加强部分新兴产业政策协同力度,加强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复性较大行业的金融税收等优惠条件的监管,避免企业在政府间博弈重复获得优惠政策。
不仅如此,长三角三省一市还要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动力,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解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堵点。要加快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和交易、数据信息、社会信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财税、统计等重点领域改革,把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则立起来,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长三角地区要降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力度,清理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加强土地、人才和资本等市场的改革探索,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用地等,探索建立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等。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