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各部门持续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通过因地制宜抓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深化新型帮扶协作,广东改革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走进惠州市博罗县观背村的连片田园综合体,成片农业大棚整齐排列,一旁的生态水渠波光粼粼。这里曾是农田灌溉难、产值低的“老大难”区域,如今,通过当地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已发展成为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据介绍,现在村里农业合作社吸引了近20户村民加入。村民不仅能拿分红,还能到合作社务工,月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观背村所在的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是惠州建设全省县镇村现代化的样板。惠州市委书记刘吉介绍,2024年以来,引领区在建项目161宗、新签约项目102宗,合计总投资约600亿元。
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产业是重要支撑。广东各地结合实际,聚焦特色产业,释放发展潜力。
在汕尾的辽阔海域,一座座高耸的风机缓缓转动,与周围的渔业平台交相辉映,构成了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实践地,汕尾市通过发展“风渔融合”产业,推动中广核“风渔融合”平台、陆基三文鱼养殖基地等标志性项目落地。汕尾市委书记逯峰说:“汕尾将奋力做好经略海洋产业大文章。”
县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全国百强县肇庆四会市,一个涵盖新能源车、新型储能和电子信息的“两新一电”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当地还首创玉器“互联网+拍卖+直播”模式,集聚玉器从业人员近30万人,年交易额超700亿元。四会市委书记翁卓辉说:“我们将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奋力建设千亿元级综合实力强县。”
“通过持续深入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粤东粤西粤北县域承接珠三角制造业转移项目超过300个,投资额超过1100亿元。”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艾学峰介绍,广东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意见》。
以产业协作推动区域协同,在绿色发展中挖掘增长潜力。在位于清远市的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内,现代化的工厂鳞次栉比。自成立以来,合作区集广州和清远两市之合力,重点发展绿色工业,已累计引进732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我们把合作区作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清远市委书记殷昭举说,清远市以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文旅产业为三大引擎,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省各地各部门协同作战,大抓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社会力量参与凝聚起强大合力。特别是新型帮扶协作方面,实现全省57个县(市)及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双百行动”促成校地“双向奔赴”,138家高校与86个县(市、区)开展结对共建;73家三甲医院组团帮扶粤东粤西粤北60个县(市、区)113家县级医院。
“反向飞地”模式,是实施“百千万工程”中的创新举措。对口帮扶梅州、湛江、清远等地,广州建成67个“反向飞地”,企业可将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至相关飞地,研发、营销等环节保留在广州,形成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广州帮扶梅州工作队队长李明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助力企业以‘协作地区成本’拥有‘大湾区服务’、共享大湾区及海外市场,又能带动帮扶地区工业产值增长。”
企业的深度参与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市场活力。在揭阳,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携手地方政府,围绕绿色石化与海洋经济两大主导产业布局,打造了一批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公共设施项目。“我们通过‘投建营一体化’,将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入项目,最终实现产业链闭环,赋能地方经济。”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惠明说。
如今的广东,广大干部群众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奋力开创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