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朱会珊记者张荣旺北京报道
在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下,2024年,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力落实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
2025年1月10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全年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廖岷表示,2024年前9个月,受需求不足、PPI负增长、政策性减收等因素综合影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2%。但从10月份开始,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单月增幅连续为正,且增速逐步回升。2024年全年财政收入可以完成预算目标。
支出方面,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8万亿元,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相比往年,2024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其中2024年前11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超过3.8万亿元,教育支出超过3.6万亿元,这两项合计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左右,农林水支出也超过2.2万亿元。
在扩大投资方面,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了4万亿元,包括2024年新增的3.9万亿元和2023年结转的1000亿元。廖岷介绍,根据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的需要,2025年财政总支出会进一步扩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也会加大,这为经济持续回暖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在国内经济增长承压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体现“更加积极”的内涵。
廖岷对此解释,一方面要根据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的需要,2025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另一方面将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
这些政策安排也为市场释放了更加积极的信号。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力度、效率、时机”三个方面,“更加积极”的内涵则包括财政政策将切实加大力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做到主动靠前发力,明确要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务规模,如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发行特别国债等。“整体来看,本次会议明确了财政政策仍有充足的空间,也为市场释放了信心。”
近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持续受到关注,并成为中国经济和财政治理中的重要挑战。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隐性债务余额已经达到14.3万亿元。
为防范系统性风险,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6+4+2”万亿元一揽子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以下简称“化债”)的“组合拳”方案,这成为近年来最大力度的地方债务化解措施。
随着政策的发布,地方化债进度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在上述国新办发布会上,廖岷介绍,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额度在12月18日已经全部发行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目前也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不少地方反映,这项政策很及时,身上的担子轻了、干劲更足了。”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地方债累计发行8.68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创近5年新高,重点省份发行仍以再融资债券为主,化债持续推进。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目前,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有的地方还超过2.5个百分点,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幅度减轻;有的地方优先置换即将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涉众债务,区域金融环境显著改善。
财政部表示,将持续加大对地方化债的指导力度,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合规使用。坚定不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隐性债务“清仓见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