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强何治民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洋经济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广东省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强劲的科研实力、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勇立海洋经济发展的潮头。
海洋经济引擎强劲
在经济发展中,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持续增强。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9097亿元,同比增长6.0%。
广东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为18778.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4年,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在广州南沙正式建成入列;国内首批甲醇双燃料65000载重吨散货船由黄埔文冲承接;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深挖潜力,百花齐放。2023年以来,广东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90个,总投资超200亿元,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覆盖14个沿海市;2023年,海水产品产量达478.2万吨,同比增长4.3%;海洋天然气产量为123.7亿立方米;海洋原油产量为1998.1万吨,同比增长6.0%。
“打造海上新广东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立足国际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拓展广东经济纵深的必由之路。”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表示。
近年来,广东相继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实施海洋强省八大行动,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础雄厚、海陆要素齐备、交通条件优越,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大海认为,可将海洋经济作为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依托湾区支撑条件扩大海洋经济发展优势。
科技谱写新篇章
广东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支撑下,不断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激发涉海企业的创新活力,如国内首个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成功下水,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9.5%,16.6兆瓦漂浮式风电机组“明阳天成号”开始运行并成功抵御超强台风“摩羯”冲击。
在阳江三山岛,全球首个超大规模、海陆一体超高压柔直工程成功实施,将大规模海上风电电能汇集后,通过直流架空线直送负荷中心,为陆上走廊节省了50%的空间。这项创新技术不仅为我国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提供了可复制、易推广、低成本的新模式,也为海洋电力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广东持续推动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促进海洋生产技术革命性突破。积极抢占“深蓝高地”,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深海科技等前沿领域,深入实施海洋科技重大专项旗舰项目的研发计划,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的瓶颈,强化深海企业科技创新主体,鼓励海洋领域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高能级的科创平台。
广东还在海洋经济发展专项上加大投入,支持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六大产业29个项目的创新发展,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2023年,广东在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气及矿产等领域的专利公开数超过了1.6万项,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澎湃动能。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广东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据统计,2023年,广东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77家,新认定涉海专精特新企业140家。这些企业的成长,不仅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将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