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的行业寒冬中,“硅王”朱共山决定减产。
2024年12月末,他掌舵的协鑫科技宣布,启动部分多晶硅产线减产检修,有生产计划变动会及时公告。
本来,朱共山刚抛出一个海外融资计划,规模超7亿美元,用于他力推的颗粒硅产品,拓宽其出海通道。
只是,结合大势,又是无奈之举。
2024年,朱共山迎来严峻考验,硅料价格跌破40元/公斤,创下十年新低,全行业开工率不足50%,头部企业都在减产。
“宁可现在忍痛自我革命,也不能等待市场来淘汰我们。”朱共山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期逆势突围。
自我革命
朱共山祖籍江苏盐城,在光伏行业打拼二十余载,有“光伏教父”之称,正遭遇多重经营难题。
12月中旬,协鑫科技宣布,拟折价17.36%,配售最多15.60亿股,筹资15.6亿港元。其当前市值在310亿港元左右。
公告还称,正在与潜在独立投资者磋商,发行可换股债券,预期本金最高达5亿美元。两笔融资相加,将合计获得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考虑到协鑫科技陷入经营承压的境况,朱共山获得大额融资,实属不易。
究其原因,多晶硅料与硅片价格持续下探,不断冲击成本,协鑫科技持续亏损。
去年初,朱共山即针对内部管理,进行若干调整,以降低经营风险。1-3月,单单管理成本即下降15.3%。
其后,他又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措施,暂停了部分产能利用率不足的生产线。
到去年9月,整体产能利用率从前一年的65%提升至85%,经营性现金流得以改善。
在内部人事上,协鑫科技也在充实高管团队,引入外部智囊团,比如聘任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李俊峰为独立董事,同时广纳国际人才,聘请了三位来自欧美光伏巨头的技术专家。
对于正在冲刺量产的颗粒硅技术路线,朱共山成立了独立的研发团队,以谋取更大市场份额,拿下产业链利润分配权。
对于他来说,当前的行业寒冬不是一场单纯的市场调整,也是公司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刻。
逆势突围
“企业是否在既往周期中建立结构性的比较优势,是顺利穿越下一个周期的关键。”2024年末,朱共山在一场企业领袖年会上表示。
他总结了协鑫的“逆风飞翔备忘录”并称,公司的结构性优势很多,其一是“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严守现金流的生命线”。
行情下行,最难的是稳住基本盘。
朱共山的关键底牌,是他一直看好的颗粒硅业务,截至去年9月末,出货量已达10万吨,产品良品率突破98%,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10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朱共山透露,协鑫的颗粒硅,单位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了约25%。
颗粒硅是多晶硅料的一种,每公斤电耗仅为棒状多晶硅的四分之一。在困难时期,朱共山极具魄力地进军颗粒硅,苦熬量产,近两年已完成42万吨产能建设。
然而,产能过剩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整个行业。
去年三季度末,协鑫约有15%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预计后续将产生约8亿元/年的折旧成本。
经过颗粒硅与棒状硅的暗战,放眼未来,朱共山带队突围的压力依旧不小。
过去一年,他主动采取合作与竞争并重的经营策略,4月曾与隆基签订采购合同,协定2026年前为之供应42.5万吨颗粒硅,基本解除短期产能消化压力。
协鑫与隆基是老搭档,也存在竞争关系,为了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朱共山果断与之握手。
毕竟,在急速滑坡的硅料行情中,协鑫的颗粒硅转型能否平稳落地,仍是未知数。
双轮驱动
朱共山提出了“双轮驱动”战略,技术创新与全球布局并行。
“协鑫的原则就是坚持逆周期调节强科技,越是周期来的时候,我们的研发投入不减反升,科技待遇不降反增,科技人才不缩反扩。”朱共山说。
协鑫强调高投入强研发,2024年上半年投入了7.18亿元,占营收比例超过8%。
基于强研发态势,公司的颗粒硅工艺不断迭代,量产成本预测将降低到30元/kg以下。朱共山认为,科技是支撑协鑫再次穿越周期的关键。
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增速放缓,但整体仍保持增长态势,行业预判,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将达到380GW,较2024年增长约25%。
有机构推测,光伏行业可能需要18-24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出寒冬。
好在,国内市场产能出清,朱共山的目光也已越过国界,协鑫的海外布局初见成效。
协鑫与越南最大的能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当地建设年产能5GW的组件生产基地。
在德国,协鑫设立了研发中心,与当地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新一代高效电池技术。
截至2024年9月末,协鑫在部分海外市场已站稳脚跟,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从去年的3%提升至7%。
“光伏行业有望在未来两年内迎来复苏。在此期间,协鑫科技将积极探索海外市场。”朱共山乐观表态。
挑战仍在,美国的贸易壁垒、欧洲的技术门槛、新兴市场的政策风险,都是横亘在朱共山面前的重重关卡。
“谁都知道,上坡路难走,顶风船难开,但企业家的使命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闯关夺隘。”朱共山近期表示。
要平稳渡过这场光伏寒冬,只能见招拆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