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充电枪、充电桩等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必备设施设备,其产业近年来也实现了长足发展。充电接头、充电枪枪头等因为要承受高电压、高电流,其用材对绝缘、导热、阻燃等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充电桩因长久暴露户外日晒雨淋,其用材对抗低温、抗老化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普通的高分子材料无法适用。对此,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东伟的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的材料”)研发的无卤阻燃增强聚酰胺(导热)PA(简称TcPA)和硅氧烷PC两种新材料以其更高的性能指标、更强的稳定性、绝缘、低成本和优异的低温延展性、高韧性保持率等完美契合了产业需求,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伟的材料的TcPA、硅氧烷PC订单也逐年攀升,2024年年产量分别达15000吨、36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51.83%、7%,并走向了国际市场。为满足更高压更高温(500℃及以上)用材要求,伟的材料已立项研发耐500℃高温的PI材料;紧跟低空经济产业的布局发展,该公司正加紧研发一款碳纤维复合材料。
TcPA、硅氧烷PC填补国内空白
“TcPA、硅氧烷PC这两款材料的技术曾经都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两类材料的需求也大大提升,国外产品售价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近日,广东伟的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志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公司一直非常重视研发创新,也非常注重对接新产业新材料需求。
据龙志雄介绍,公司研发的TcPA、硅氧烷PC这两种材料就是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两个场景需求。
一个就是高电流、高电压场景。普通的塑胶材料时间长了容易碳化,解决碳化在传统材料里面陶瓷是比较好的,但陶瓷因难加工而无法满足需求,TcPA这款材料是把陶瓷的特性引到高分子材料,即以PA塑料为基引入无机陶瓷类粉体或纤维而形成的复合物,从而实现兼容陶瓷和塑料两种材料的特性,具有陶瓷的无卤阻燃性、陶瓷的导热绝缘性、塑料的塑化加工性、塑料的柔韧与强硬度兼容性等,这款材料主要用在新能源充电接头、电池接头、储能接头等。
第二个场景就是低温、户外场景。普通塑胶在户外日晒雨淋的情况下容易变黄、粉化,此外在低温情况下性能下降非常大,因而无法用于户外充电桩外壳。硅氧烷PC就是把自然界较稳定的硅接入PC塑胶材料,其具有优异的低温延展性,能在极低温(-20℃至-40℃,甚至-60℃)下性能保持率极高,韧性保持率80%以上(普通PC材料只有10%左右),能耐十年以上日晒雨淋,主要用于充电设备外壳、5G外壳等。
“这两种材料在2018年前都被国外垄断,直到2018年我们的产品成熟后,才打破这一垄断,国外产品的价格也降下来了。”龙志雄表示,目前,公司研发的两款新材料不仅替代国外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在一些特性指标上如硅氧烷PC硅含量比国外产品更高,材料性能更稳定,很好地响应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材料性能的高要求,也成为进口替代的首选。TcPA系列的导热尼龙(PA),2018年入选工信部重点新材料目录并公布为“2018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试点工作拟补助项目”,2020年无卤阻燃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获授权发明专利;硅氧烷PC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获得2023年“中国好技术”称号。
把技术研发延伸到上游
据悉,伟的材料创立于2012年11月,专注于高分子新材料研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核心技术包括硅氧烷PC及其复合材料、无卤阻燃增强(导热)PA、5G介电材料的制备技术等,产品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拥有“GreatMat”品牌,获多项认证。
“我们企业定位为新产业发展需要的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及服务提供商。和其他材料企业不一样的是,我们除了关注下游应用同时也关注上游的技术突破。”龙志雄表示,参与上游原材料研发,才能获得更好的原材料,上下游两个研究一起做起来,从上游核心原料的技术突破到下游应用,把这两个做好,再回来做好材料。
据龙志雄介绍,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五成,研发设备价值近2000万元,每年研发投入占比5%以上,2024年研发投入近2000万元,“公司的运营理念是稳定销售一代、成熟推广一代及布局研发一代,目前正在研发的除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还有耐高温(500℃-600℃)的高压连接PI材料。这样能保证公司在大力度研发新产品的同时也能实现良性运转。”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