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实现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转变,人工智能(AI)为高等医学教育带来重大机遇,新医科人才培养将成为影响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目标,抓牢“AI+医学”的时代机遇,形成顶层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工智能+医学教育”行动方案》,通过高水平建设AI+专业与AI+微专业、开展AI+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探索AI+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教师AI素养提升计划等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
首批建设5个“AI+微专业”,推进AI+教学资源整合
交大医学院持续推进以临床医学为引领、生物医学科学为基础、医学技术创新为重点的专业布局,开展“AI+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改革论证项目,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复合型科技领军才能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与获得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的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联合开展试点国内首创的“4+4+X”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未来学科特点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具备科技前沿知识的医师科学家和工程师医师。
与此同时,交大医学院组织开展AI赋能的微专业与辅修专业建设,推动微专业的AI化转型升级,首批建设《AI赋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学》《AI+多学科口腔种植》《AI+医学影像技术》《智能运动医学与康复技术》《头颈面部外科数字化诊疗学》等5个“AI+微专业”,探索前沿 AI 技术与传统专业的快速融合迭代。
依托校本部学科优势和医学院优势学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也与学生们见面,首批建设25门“数智课程”和25门“AI+”课程,建成10门器官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医学项目实践与探索,实现医工融合创新;将人工智能运用于临床教学场景,助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未来医疗的智能化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将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疗、智能用药、智能管理等具体过程融入课堂教学,并把工作过程作为高质量课程资源和教材的有效载体,建设新形态教材50余本。
此外,医学院还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把生物医学实验室及模拟实训中心整合为智能医学实践平台,实现从“生物医学模式”向“智能医学模式”转变,将远程医疗、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等新兴科技引领的现代医学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吸纳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等高科技企业参与学生实验实训计划的制定和平台建设,为师生提供先进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通过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与高科技企业共建“AI+医学”智能化教学实践平台。目前,医学院推进AI+实践课程建设,包括7门“AI+”实验实践课程,12门课程进入培育阶段。
“AI+评价体系”,同步关注教师AI素养提升
医学院教务处依托现有“智慧教务管理系统”,与校本部联合,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系统、教育资源的整合,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在教育管理中的全面融合和创新应用,全方位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依托医工交叉项目推进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学生配备智能医学领域相关医学与理科、工科等不同学科方向的双导师,构建适用于未来智能医学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本研贯通课程,强化学生科研训练和“医学+X”思维。2024年,6名本科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立项,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4金2银,“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等诸多奖项。
据悉,交大医学院还将根据各学科特点,因“科”制宜,分类制定医学AI+评价标准,把AI融入医学人才培养全程,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以及实践项目,并在评价结果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充分挖掘有创新潜质的新医科人才。
在此期间,医学院注重“AI+教师素养提升”,开展“麦克马斯特大学数字医学教学培训”“牛津大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等高质量专题师资培训项目14项,涌现出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科组一等奖(全国第1名)叶枫等为代表的优秀教师。
交大医学院将AI素养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定期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教学技能培训,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跨学科教师团队,开展AI+教育教学研究,促学科交叉融合,并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教研项目、学术论坛等,加强交流,共促发展。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