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在长江商学院举办的“ISTIME拥抱2035”科技×商业新年峰会上,长江商学院院长李海涛对我国新质生产力崛起和科技产业关键机遇进行了分析。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布置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举措,分别是优化升级现有产业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李海涛指出,当前我国通过产业政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李海涛指出,中国科技产业必须抓住四大机遇。
首先是要开拓中国国内的统一大市场和全球新市场。中国国内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和劳动力市场,也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当前我国的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数量激增,本轮出海浪潮并非简单的产业转移,更是中国产业链综合能力的溢出。中国企业要在挖掘国内大市场潜力的同时抢占全球市场。
其次要依托中国健全强大的工业体系。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45%,接近半壁江山。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我国的智能制造能力也在快速提升,这也是我国科技产业的优势与机遇。
再者是AI会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中国有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使得中国具有全世界领先的行业业务场景,而企业拥有很多的行业、场景、企业的数据,而利用垂类经验深耕垂类大模型将给行业企业带来巨大机遇。行业大模型将极大程度地加速产业互联网的落地,两者相互促进,将共同推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最后是科技金融会助力科技产业发展。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与“新质生产力”相互配合,科技金融将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政策层面高度重视,科创型企业能获得更高的贷款支持力度,科创企业的上市通道也将更加顺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