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第一创业证券联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深圳市第一创业债券研究院承办的“2025债券市场年度论坛”上表示,当前市场对于“货币适度宽松”有抢跑之嫌,透支了货币适度宽松的利好。要避免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度解读。
管涛指出,超常规是应对内外部挑战的客观需要。去年9月底中国出台了一批增量财政金融政策,很重要的背景是9月18日美联储的首次降息50个基点,打开了政策宽松的空间。由于9月底以来政策转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经济回升有所改善,市场信心得到提振。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明确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
管涛认为,如果我国能够在政策上更加到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改善、市场信心得到提振、风险有序有效化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应对未来可能遭遇的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的挑战。
管涛同时认为,应避免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度解读。一些人可能会回顾2008年下半年到2010年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时为应对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9月至12月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降准降息的操作,大幅度降准、快速降息。但是,2020年以来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对世纪疫情冲击,尽管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从2020年年初到2024年年底累计降准幅度已经超过2008年的最后四个月,“降息的幅度远不及当时”。
管涛认为,时隔十四年重提“适度宽松”之后,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有更多的憧憬,是可以理解的。但货币政策重提“适度宽松”,是对前期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确认。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要扩大政府债券发行,必然需要货币政策予以配合,维持低利率、宽流动性的环境。当前市场对于“货币适度宽松”有抢跑之嫌,透支了货币适度宽松的利好。
管涛强调,当前的形势与2008年相比有三点不同。一是人民币汇率压力。在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人民币主要面临升值压力,而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为止人民币汇率处于持续调整的过程中。统筹内外部均衡对于货币政策会将形成一定的掣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已连续三年提到汇率维稳的要求。
二是货币政策有效性。2008年是“两防”,货币政策主要面临供给约束,通过货币紧缩来抑制过热的信贷需求。而现在货币信贷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一定程度上长债收益率快速下行,既反映了资产荒,也反映了由于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实际上央行货币投放或者流动性供给并不能够进入实体经济。
三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但银行面临风险,实际上低利率也给保险机构等其他长期机构投资者带来了很大压力。
管涛总结称,从短期来看,作为交易盘,要注意货币宽松不及预期、政策力度超预期、经济恢复超预期等,可能造成债市动荡加剧。从长期来看,政策利率如何调整,为国债、政府债券的发行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