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内各大港口货轮进出,各作业码头运输车辆穿梭如织,一派繁忙景象。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承担着联通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内外贸易往来和畅通商品要素循环的重要职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高度重视港口建设,积极扩大港口有效投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但新形势下,对更好发挥港口联通作用和区位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制度创新降低通关成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本质是使产品、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好更快循环流转。港口作为集散货物的基础设施,同时承担着船舶安全、通关检查和航运补给的重要职能。以制度创新推动港口更好发挥联通作用,降低流通成本,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比如,宁波北仑港首创“临开不查”机制,聚焦将工夫下在事前,借助监管大数据和云计算综合分析船舶安全情况,提高检查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从而有效缩短船舶在港时长,节约船舶运营成本,推动船舶运营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以多式联运提高综合效益。港口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纽带,天然具备海陆联运条件,通过多种运输方式组合衔接,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推进物流降本增效。通过借助信息和数字技术推动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着力优化联运通道,有效缩短各运输方式更换时间。前不久,搭载99辆混合动力轿车的“海铁直运”专列从郑州车站海关奔赴青岛港,随后换装货轮运往希腊。这与传统的“公路+海运”模式相比,“海铁直运”全程用时至少缩短24小时,每个集装箱节省物流成本约1000元。目前,多个重要港口和城市在推动多式联运方面迈出新步伐。
以临港产业促进港城共荣。作为航运的抵离区域,由港口快速发展催生的仓储物流、船舶维修等行业及运输成本优势带来的进出口加工业推动港口产业不断繁荣,与贸易密切相关的法律、金融等服务业也蓬勃兴起,使得港口功能逐渐多样、完善,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庞大的临港产业集群并辐射城市。
作为共生共长的命运共同体,城市应协调好港城关系,着力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提升现代港城的形态,在规划布局上全面发力,为临港产业和枢纽经济发展汇聚更多资源功能配套,推动形成“港城相融”“港城互促”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