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1月3日,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促进产业科技融合,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提高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提出,得到了会场内外企业代表和科研机构等各界人士的一致支持和认可。他们坚定表示,将以“二次创业”奋进姿态,铆足实干劲头,在各自领域助力广州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黄岚、张姝泓、贾政、武威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文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健:
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企业数智化水平
广州将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规划。这将对广州长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优化广州的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兼顾了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
视源股份作为一家以人工智能和交互显示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在音视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这与广州发展人工智能等战略先导产业高度契合。我们将把握广州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发展机遇,持续加强研发投入,推出更多更好的数字化产品,在教育、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加快应用推广。
此外,我们还将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争取在视、听、触等前沿技术上产生突破,争取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视源力量。
为了落实这一规划,视源股份除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联动上下游合作伙伴,形成产业链协同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还会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推动地区产业链的完善发展,提升竞争力。
同时,视源股份会继续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数智化水平。
京信通信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学锋:
持续推动5G绿色网络建设和技术创新
广州市通过加强政策支持、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协同和绿色转型等措施,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领先的无线通信与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京信通信以“信号升格”“绿色低碳”为导向,持续推出高性价比、绿色节能的全场景化5G产品和方案。在业内率先推出全新一代天线技术平台(FPTP),发布低损高效的绿色低碳天线,涵盖城区基础覆盖、县城/乡镇/农村容量覆盖、农村广域覆盖、海域覆盖、高铁沿线覆盖五大典型应用场景,全面助力运营商5G网络建设节电降本、减少建站和网络提质。
相较于传统天线,绿色天线增益能提高1—2dB。在同等覆盖范围下,基站的发射功率可以降低25%—35%,基站用电量下降12%—18%;同等发射功率下,单站覆盖范围提升15%—25%,建站总量可大幅减少。相关技术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4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金奖。相关产品获2022年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5G网络建设,赋能千行百业,为千行百业提供具体的5G解决方案,同时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解决方案,为无线通信实现绿色低碳目标而努力。其中,将继续加大在绿色天线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并积极与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科研机构等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探索更多面向5G-A和6G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方案,赋能千行百业早日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美好愿景。
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总经理助理陶媛:
在新型储能领域为广州发展添砖加瓦
广州提出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新型储能产业对我国新能源转型非常重要,对广州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非常重要。我们接下来将围绕市场需求引育、产业聚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商业扩散等领域发挥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的平台价值,希望能够在新型储能领域为广州市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是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纳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白名单的创新平台。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以推动新型储能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转移扩散、商业化应用为核心任务,落地广州以来始终围绕“突破、融合、培育”三组关键词,在落实国家赋予使命的同时,扎根广州、服务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心成立以来,推动新型储能前沿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国家级科创平台的要素整合能力,围绕胶体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等新型储能五大领域重点投入,建设“8+3+8+2”实验室集群以及“产学研用实景验证基地”等,打通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全链条,推动技术突破及其市场化应用,将广州打造成原创技术“策源地”。
通过自身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技术牵引产业聚集等方式,创新中心有力地吸引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创新团队汇聚广州。我们希望孵化打造更多新能源赛道的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助力广州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战略制高点。
广州赛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成康:
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专业服务
广州提出要以“二次创业”的奋进姿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这是广州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对未来发展释放的鲜明信号,也给了我们民营企业坚定主业的信心。
作为广州市一家从事数字化建设和为制造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专业机构,自2012年起,赛意信息就锚定智能制造领域,在持续的创新研发中,聚焦业务需求,以“帮助企业构建下一代数字化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在集团化、全球化供应链集成的竞争力”为导向,打造了赛意智能制造3.0产品基于模型的制造iMOM、谷神MBM。同时,赛意信息自主研发的赛意谷神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成为广州市本土培育的首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并在2024年再度蝉联晋级。
2024年,赛意信息在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与天河区人民政府的共同指导下,牵头并联合多家软件企业、工业企业成立了首个“广州市工业软件应用推广中心”,以“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护航国产化替代全面落地。前不久我们还入选了2024年广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名单。接下来,我们也将围绕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提供更多专业服务。
在整个产业体系的建设上,我认为,广州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更大的制造平台,通过龙头带动各个产业链的发展。在新的方向中,可以加速培育和支持一批本地的优秀企业,通过各项产业政策的细化落地为企业加强人才支撑、生态营造,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满玉:
广州法律服务业将迎来新发展机遇
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法律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历史底蕴、当下基础和未来潜力来看,广州都应该发展法律服务业。
在广州,法律服务业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1979年,全国第一家法律服务机构——广州市法律顾问处便在此成立;1993年,广州更是先行先试,成立了首批合作制律师事务所,推动了法律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当前,广州也有着发展法律服务业的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广州律师人数已突破2.6万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加速对接,广州法律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来穗执业的措施相继出台、南沙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法律事务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都为广州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有利的条件。
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良好的法治环境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相信,随着新质生产力引领的社会转型与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法律服务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名律师,我将一如既往,坚持人民律师为人民的服务理念,认真办好每一个案件,切实维护老百姓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李远清:
推进人工智能科研高质量转化应用
广州要加快构建的“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和产业链,体现了广州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的深思熟虑。在广州,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琶洲实验室作为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要科研平台,与该产业体系高度契合,尤其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一产业体系将有助于琶洲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也为实验室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琶洲实验室将积极融入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加强科研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融合等方式,为广州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一是加强科技攻关,继续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为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与广州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三是推动产业融合,依托广州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的发展建议,我认为,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出台更多针对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以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投身到这一领域中来。二是完善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雪峰:
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
我们研究所长期开展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研究工作,聚焦智能机器人、智能在线检测、先进激光与增材制造、装备可靠性以及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工作,为制造业自动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所里还以多种模式,与各类企业开展合作,比如派遣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接受企业委托开展技术合作,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联合创新平台。
在产研合作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产业体系完整、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布局相对集聚,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优质成长企业数量显著提升等特点。
结合广州市制造业现状,高质量发展是关键。广州可以进一步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全产业链创新,建立覆盖“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助力企业从“0到1”的源头创新、从“1到10”的创新加速和“10以上”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用好“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整体创新效能。
与此同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推进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和软件人才。香港和澳门集聚了大量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和软件人才,应该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用好人才红利。
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秘书长李予强:
助力构建高端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生态圈
广州提出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生物医药与健康列为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体现了对生物医药行业的高度重视和长远规划,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决策。广州很早就把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培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主要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产业生态完善。集聚了6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涵盖化学药、现代中药、生物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构筑了以国际生物岛为核心,以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和航空枢纽为南北两极的“一核两极”产业空间布局,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和服务,打造了完善的产业生态链。二是高水平医疗资源丰富。拥有广东省80%的医疗资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791家,三甲医院47家。三是科技力量强大。拥有广州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等重要科技力量以及中山大学等重点高校,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近百家,为产业创新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作为广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链主”单位,将继续做好承上启下的“连心桥”,发挥真正的纽带作用。通过举办产业供需对接会、政企交流会、医院走进企业对接活动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企业产品市场推广,同时充分发挥产业智库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助力广州构建高端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生态圈。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