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年底养老金融被纳入“五篇大文章”之中,到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2028年和2035年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养老金融正从概念变成金融机构的实际行动。
2024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5年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到“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中国人口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解决。
强化顶层设计
养老金融迎来“规划图”
2024年12月6日,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指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
2024年年初,我国出台了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特别提出了养老金融的作用,包括要“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工作,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等。
随后,多个涉及养老服务的文件发布,逐步完善了养老金融的内容。直至2024年12月,《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养老金融的定义,即“养老金融是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债券、股权、理财等金融工具,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服务银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总和,包括养老金管理、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管理、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及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等”。
同时,《指导意见》给出了养老金融的发展目标,即到2028年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立,养老金融产品和业态逐步丰富,养老金融意识普遍形成,养老金融供给水平有效提升,人民福祉得到有效增进;到2035年,各类养老金融政策效果充分显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更加成熟稳健,基本实现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指导意见》还从支持不同人群养老金融需求、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构建长效机制等五方面提出16项重点举措。至此,养老金融发展有了明确清晰的“规划图”。
保障老有所养
全面完善养老金第三支柱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国际通行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不过第三支柱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养老金第三支柱层面,2024年12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自2024年12月15日起,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研究员杨娟分析指出,经过两年的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模式更加成熟,已具备向全国推广的条件。一是个人养老金产品日益丰富。截至2024年12月12日,已有26只理财类产品、466只储蓄类产品、165只保险类产品、200只基金类产品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其中,自2024年以来理财类、基金类与保险类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分别实现了13%、23%和54%的增长,保险类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增长态势尤为显著。
二是金融机构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经验日益丰富。杨娟表示,目前已有23家商业银行、6家理财公司、21家保险公司、53家基金公司提供了个人养老金产品。各类金融机构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开发理念,较为完善的业务经办系统以及畅通的机构间对接渠道。
三是居民积累个人养老金的意识日益增强。杨娟指出,试点以来,居民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认识日益全面,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认同程度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6月底,已有超60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较2023年同期增加约2000万人。
然而,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以来,存在“开户热、缴存冷、投资少”的现象。杨娟认为,可投资的金融产品类别有限、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有限难以进行投资组合、领取条件过于单一等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针对上述现象,《通知》在个人养老金投资与领取环节进行了重大突破。比如拓展投资范围,将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增加退休前领取个人养老金的特殊情形;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默认投资服务,《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展个人养老金投资咨询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与参加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探索开展默认投资服务。
光大证券(601788.SH)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默认投资选择”机制的运用能够弥补普通投资者在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帮助投资者进行有效的资产配置和恰当的投资管理,以降低其因缺乏知识和经验作出错误决策的风险。
王一峰分析称,从竞争格局来看,预计产品创设及投研能力强的头部机构更具竞争优势。“近年来居民风险偏好较低、储蓄意愿高企,商业银行亦拥有资金入口优势及庞大客群基础,前期银行储蓄类产品或更受投资者青睐。但随着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通过差异化产品设计和专业服务抢占细分赛道,预计投研能力强、提供产品适配性高的头部资管机构将在产品供给端‘强者恒强’。”
因客施策
布局全生命周期
养老金融服务及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同样是养老金融的重要内容。
在养老金融服务领域,根据《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可进一步考虑引导不同类别客群通过养老财务规划安排好替代性收入,将综合养老金融咨询服务切入各类场景,以提升居民养老金融的获得感,并以此作为中间业务收入拓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老龄群体,《指导意见》指出:“聚焦不同老龄群体提供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为完全自理老年群体,增加康养、文旅等金融供给,创新保险产品;为半自理老年群体,加强金融与养老照护衔接,优化业务程序;为失能失智老年群体,加大机构金融支持,创新信托和保险产品。”
针对备老群体,《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备老群体做好养老资金储备和财富规划。针对中青年群体理财习惯、消费观念和收入水平,面向预防性、长期性养老需求,研发吸引力强、兼具稳健性和收益性的养老金融产品。”
根据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3》,居民希望从金融机构中获得养老金融服务的“专业支持”,而目前金融机构养老财务规划、投顾等能力尚较为稀缺。
因此,兴业研究认为,从客户端的需求来看,探索开展默认投资服务以及养老财富储备相关的投资顾问服务能够较好地契合居民当前的痛点。
《指导意见》提出,要针对中青年群体理财习惯、消费观念和收入水平,面向预防性、长期性养老需求,研发吸引力强、兼具稳健性和收益性的养老金融产品;加强特定养老储蓄、商业保险年金、养老理财、养老目标基金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个性化养老需求。这意味着,养老金融要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客群。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