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1月1日,我国首部能源法正式施行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施行。能源法内容共有九章,依次为总则、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明确了能源的意义,明确各级各类能源规划的编制主体、编制依据和编制要求,对能源供应企业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同时完善能源开发利用制度,明确了能源结构调整方向,提出要加强能源市场建设,健全能源储备体系和应急制度,以及强调要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和监督管理。
零碳解读:能源法的正式实施给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带来了法治保障,同时也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能源法立法工作历时18年,集中体现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导向、目标任务,确立了清洁高效、多元协同的能源供给保障制度、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度、能源市场基本制度、能源科技创新制度等。
2.三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氢能的应用
2024年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公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加快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清洁低碳氢应用,是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是促进节能降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
零碳解读:方案要求,以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为着力点,加强供需对接,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升级,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形成新质生产力。
B、行业资讯
3.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89亿吨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年成交量1.89亿吨,年成交额181.14亿元,创全国碳市场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702.74万吨,成交额36.31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52亿吨,成交额144.82亿元。2024年,全国碳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CEA收盘价最低报69元/吨,最高报106元/吨。
零碳解读:具体来看,全国碳市场CEA收盘价于二季度整体上扬,收盘价于2024年4月24日首次打破百元纪录,5月至8月逐步回落至90元/吨上下,2024年四季度收盘价总体稳定在97元/吨至106元/吨之间。
4.生态环境部现通报机动车排放检验3个作弊产业链典型问题
2024年9月起,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各地各部门协同联动、密切配合,查办一批非法生产、销售、使用机动车作弊装置重点案件,有力斩断机动车检验和维修相关的灰黑利益链,形成严打弄虚作假高压态势。生态环境部现通报3个作弊产业链典型问题,分别来自浙江省绍兴市、山东省枣庄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并对上述省市生态环境部门提出表扬。
零碳解读:诸暨市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为4000余辆机动车出具虚假合格报告,非法获利超120万元;枣庄市某汽车维修站销售作弊装置,近4000个汽车维修站使用作弊软硬件,涉及重型柴油车6000余辆;南阳市涉案人员开设个人网店,从事机动车检测耗材销售,其中包括销售OBD屏蔽器,销售至全国近50家机动车检验机构,违法获利超30万元。
5.2024年11月全国电力绿证核发12.05亿个
2024年11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12.05亿个。其中,风电6.50亿个,占53.93%;太阳能发电2.05亿个,占17.01%;常规水电2.46亿个,占20.45%;生物质发电1.03亿个,占8.55%;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82万个,占0.07%。基本完成对已建档立卡的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2022年6月至今电量绿证核发全覆盖。
零碳解读: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47.56亿个。其中,风电19.73亿个,占41.48%;太阳能发电8.86亿个,占18.63%;常规水电15.24亿个,占32.04%;生物质发电3.67亿个,占7.72%;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649万个,占0.14%。
C、地方动态
6.2024年北京市收获290个优良天,为历年最多
北京市2024年“蓝天保卫战”交出答卷,备受关注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下简称达标)。这一年,北京收获了290个优良天,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浓度也实现了同比改善,二氧化硫浓度依然保持极低的个位数水平。
零碳解读: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0天,占比79.2%,近八成,同比增加了19天。与此同时,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仅有2天。北京的蓝天不仅多了,而且更清透了。与2013年相比,2024年的优良天数增加了114天,相当于好天儿多了将近4个月,为历年最多。重污染天则由58天减少到2天,降幅达96.6%,为历年最少。
7.山东选取钢铁、轮胎、纺织行业开展碳足迹数据研究
日前,山东印发了《关于开展碳足迹试点的通知》,将选取钢铁、轮胎、纺织行业,开展碳足迹数据研究,编制碳足迹核算报告,形成山东省重点行业碳足迹因子,同时将建设省级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指导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报送产品碳足迹因子,与国家数据库形成衔接和补充,推动实现对重点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统筹管理。同时,将开展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计量支撑保障体系试点,在关键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提升、计量测试和评价技术研究等方面发力,加快碳排放量直测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制重点行业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检定和校准等技术规范,让碳足迹摸得清也算得准。
零碳解读:在碳足迹试点过程中,山东将有序推进产品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商场和电商平台等主动展示产品碳标识。通过标识,消费者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产品的碳排放情况,从而选择更为环保的产品,既可促进绿色消费,也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还可以通过环保出行、资源回收等方式,减少个人碳足迹,为社会增添更多含“绿”量。
8.《海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公布
《海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日前公布,指出海南省202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8 年下降约7.2%,新能源汽车在新增车辆中占比超5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电企业连续三个履约周期率先实现履约率100%。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分别为60.2%和83.6%。
零碳解读:海南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争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优等生”。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岛建设,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和“蓝碳”专项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温室气体减排、适应气候韧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蓝碳科技创新等工作任务。
D、全球看点
9.中国能建承包的新加坡装机最大的地面光伏项目发电
近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山西院总承包的新加坡装机最大的地面光伏项目,新加坡裕廊岛JTC118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该项目是新加坡目前装机容量最大的地面光伏项目。项目直流侧容量为118兆瓦,交流侧输出容量为99兆瓦,项目总建设面积60公顷。该项目是中国能建积极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推动国际业务优先优质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公司在新加坡城市及工业园区内部署大规模光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探索。
零碳解读:项目的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能建“深耕新加坡、辐射东南亚”迈出坚实的一步。项目建成投运后,每年可以提供约1530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4万户4房式政府组屋用电量,减少约13.6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将进一步推动新加坡当地绿色低碳转型。
10.日本顺利完成太空太阳能发电地面示范实验
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消息,2024年12月,受日本经济产业省委托推进太空太阳能发电构想的宇宙系统开发利用推进机构(J-spacesystems, JSS)成功进行高空飞机传输电力的示范实验,旨在验证将太空阳光产生的电力转换为无线电波并传输到地面的系统的可行性。实验顺利完成,预计最早将于今年进行从太空传输电力的实验。
零碳解读:太空太阳能发电是指利用固定在高度36,000公里的太空中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将电能转化为无线电波并将其传输到地面。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在2045年以后实现实际应用。此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太空太阳能发电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未来的能源供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专题碳讨
跳出颜色桎梏,聚焦整体降碳,加快工业领域应用氢能迎来新机
2024年12月31日。
在去年的最后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公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为近两年产业渐起的氢能再次加码。
与以往政界、学界谈及氢能必为颜色所困,言及氢能必强调绿氢的基调不同的是,这一次把“清洁低碳氢”作为标签。这既是对以往认识困局的一次合理的突破,更是对当下产业现状的正视,为氢能发展进一步放开手脚,推动传统产业制氢、用氢的快速发展,从而服务全国绿色转型的发展诉求。
到底什么样的氢才是清洁低碳氢,与绿氢有怎样的关系?本次发布的方案都有哪些突破性的规定,会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地方和企业面临什么机遇,如何顺势转型?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结合既有的研究,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剖析。
1.抛开颜色桎梏,还原低碳本真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国氢能联盟提出的《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低碳氢、清洁氢和可再生氢的量化标准及评价体系,从源头出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该标准从单位氢气碳排放量的角度,表明:低碳氢的碳排放应该不大于14.51 kgCO2e/kgH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千克氢气),清洁氢和可再生氢这一数据要求不大于4.9kgCO2e/kgH2,可再生氢同时要求制氢能源为可再生能源。
据了解,编写组先后召开行业研讨会20余次,共征集了100条社会意见。参编单位涵盖了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中国船舶、长江三峡、宝武钢铁等国内氢能制取、装备及服务领域18家重点单位。
虽然这为从碳排放的角度还原氢能含“绿”属性提供了便捷,让人们认识到,要从氢能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去界定其绿色属性。换言之,任何一种氢能要看其生命周期整体的碳排放,而不能仅仅局限在生产的环节,对氢简单从绿氢、蓝氢、灰氢的颜色结果看待他们的碳排放。
事实上,对氢能颜色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生产、使用产生误导,认为只要使用绿氢就一定是低碳的。然而,在应用中,因为电解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72%~79%,如果是使用无法充分上网的绿电制氢,问题不大,但如果在绿电消纳比较好的情况下制氢,则要承受20%以上的能源损失,远远高于电网的能源损失。这样的绿氢就面临更大绿色机会成本。
然而,当前我国的氢能主流认知中,还停留在简单的颜色鉴别阶段。同时,国家层面还没有具体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氢能分级的标准。当前,国家能源局已经下达《低碳清洁氢能评价标准》等能源行业标准立项计划,加快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供给。
《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对“清洁低碳氢”的概念成型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抛开颜色桎梏,还氢能低碳的本来面貌。
2.打破产业限制,推动绿色转型
按照《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的要求,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微电网、船舶、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形成一批氢能交通、发电、储能商业化应用模式。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该方案在加快清洁低碳氢替代应用,有序提升氢冶金应用水平,大力发展氢碳耦合制绿色甲醇,积极推动氢氮耦合制绿色合成氨,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稳步发展氢动力船舶、航空、轨道交通装备,探索发展氢电融合工业绿色微电网等方面提出了30项具体安排。
零碳研究院梳理发现,此方案从多个方面进行产业的横向氢能整合:鼓励氢能使用,能替代则替代;降低制、用半径,就使用降低储运成本;鼓励氢基耦合,兼顾绿醇、绿氨应用;突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大氢能物流线布局;鼓励氢能交通解决方式,水、铁、空全覆盖;推动氢电融合,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
此外,方案还指出,各地方创新管理模式,制氢加氢一体站不再限制于化工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批氢能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正是通过这样的工作,使得在整个工业领域的氢能变革成为可能,从而使得氢能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一大重要力量。
3.延伸工业链条,参与能源变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产业革命、能源变革、消费结构变化相互交织。2023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正在有序推进。这一方面给氢能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氢能的消纳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加速氢能制造体系的建设,使得一些具备制氢先天条件的传统企业,比如煤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富氢尾气,发展氢能。
在就可以完善传统产业的生产链条,从而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事实上,我国当前拥有丰富的焦炉煤气和钢厂尾气,而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曾经这些工业尾气制“灰氢”被认为存在含绿“成色”的问题,所以发展起来面临信心不足的问题。
山西吕梁为例,全市现有将近4000万吨焦炭产能,足以支撑每年50万吨氢气生产,而且制氢成本每公斤仅8—10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已经形成了纯商业化的氢能发展格局,但全市制氢量也就数万吨,潜能开发率不到十分之一。
2019年开始,吕梁的企业传统能源、化工龙头企业山西鹏飞集团依托焦炉煤气,谋划布局全球领先的氢能示范基地——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打造集制、储、运、加、用、研及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万吨焦炉尾气制氢、5GW(吉瓦)风光电制10万吨绿氢、100座加氢综合能源岛、30万辆氢能重卡及配套电堆、燃料电池系统、供氢系统、10GW电池。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正是为了论证焦炉煤气制氢的低碳属性,该企业编制的焦炉煤气制氢的标准体系,为行业的绿色转型进行了探索。
当前,焦炉煤气制氢的碳足迹大约为5.5-8kgCO2e/kgH2,如果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调配好,这一数据还能下降10%-20%,碳足迹接近清洁氢。
2023年,我国焦炭产量已经达到4.93亿吨,每吨焦炭可产生焦炉煤气约350-450立方米。那么,当前每年可产生焦炉煤气大约200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中约含50%-60%的氢气。因此,可以制氢超1000亿立方米氢气。1吨氢气在标况下是11200立方米。这样,每年可以生产近900万吨副产氢气。
这样,既延伸了传统产业的链条,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还能够减少对尾气的排放,减少对空气的影响。
当氢能还原绿色低碳发展本来面貌的时候,绿色产业也迎来新的契机,氢能的潜力将被有效挖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