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
日前,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发展改革委获悉,川渝两省市GDP五年间连续跨越3个万亿级关口,迈上9万亿元台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总量达8.6万亿元,占西部地区比重超30%。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5年来,川渝两省市坚持一体谋划、共同部署,建立一套工作机制、编织一批规划方案、推进一批改革政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合作平台,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开局起步到全面提速再到整体成势。
300个共建重点项目总投资3.55万亿
重点项目是“双圈”建设的重头戏。两省市首批筛选提出的重点项目中,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8个由川渝共同实施、需省市级层面协商推动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用、渝昆高铁渝宜段建成通车。其中,成渝中线高铁从规划设想到可研批复仅用时1年半,创造了全国高铁项目前期工作最短用时纪录。
两省市按年度滚动实施共建重点项目。数据显示,2020至2024年共建项目31个、67个、160个、248个、300个,项目总投资分别达5836亿元、1.57万亿元、2.04万亿元、3.25万亿元、3.55万亿元,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呈逐年高速增长态势。
基础设施网络不断织密
在“外联”和“内畅”上双管齐下,两省市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比如,合力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4极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试点项目获得交通运输部验收批复;创新开行“沪渝直达快线”,重庆至上海水运物流时间缩短至8天,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功能不断提升。
记者了解到,川渝间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通道达21个、远景规划至39个,重庆成都双核间在建和已建成3条高铁通道、4条高速通道。成达万、渝西、渝万等高铁提速建设,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全线铺轨完成,渝昆高铁渝宜段建成通车,郑渝高铁全线通车,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
再比如,重庆璧山机场选址获批,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建成投用,成都天府机场和双流机场深化“两场一体”运营,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推进。
同时,“疆电入渝”工程实现开工,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川渝千亿方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藻渡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加快建设。
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
两省市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科技部已批准川渝新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2个,支持实施国家各类研发项目4066项、经费46亿元。
数据显示,川渝累计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57个、资金超过1亿元,形成超级智能汽车平台、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探索优质科创资源开放共享新模式,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总价值超过131亿元,中新(重庆)超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等创新数据和算力相互开放。
对外通道活力不断释放
川渝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一方面,共同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通道运营线路51条、覆盖欧亚116个节点城市,累计开行超3.6万列,开行量、运输货值、重箱率等主要运营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合力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开通中泰、中越、中缅班列,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548个港口。
同时,两地还共同编制《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施方案》,共同推动长江水道进出口通关便利化,嘉陵江长江干支联运全面铺开。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川渝联合实施便捷生活行动,推出四批次355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基本涵盖企业群众高频服务事项。
比如,推动11项“一件事”在川渝地区跨域办理,电子身份证、营业执照等40类高频电子证照亮证互认,39项“免证办”事项,32项人社领域区域标准化协同试点事项实现同标办理,实现“川渝通办”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再比如,成渝双核间实现1小时高铁直达、日均客流量达7万人次,率先在成渝客专沿线各车站间推行“公交化”票制,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一码通”,22条跨省城际公交有序运行。
上游新闻记者郭发祥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