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留学热有所降温。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美国国际学生最大生源国,但在2020/21学年赴美留学人数呈下降趋势,2023年印度首次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虽经过2023年的回暖,2024年出国留学恢复常态,但公众对留学似乎更加迟疑,“留学几百万,回国五六千”成为了留学“预备生”所考虑的重点之一。若将就业作为留学的最主要目的,还有去留学的必要吗?
留学生求职频频受挫
“我认为我的求职过程跟‘顺利’二字搭不上关系。”小南苦笑道。本硕都在海外名校就读的他在求职过程中频频受挫。“我从2023年的七八月份开始投简历,到2024年4月拿到现在的offer,中间投递了100多份简历。”在这100多份简历中,笔试的比例有70%-80%,面试的比例却只有10%左右,最后收到offer的只有三家公司。
香港某招聘会现场,记者采访到刚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小崔,当时他已投递了包括华润、CMGK在内的七八家单位。对于目前的就业现状,小崔坦言:“我觉得目前留学生和国内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
《高校人才网2023海外硕博人才归国就业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海归硕博人才也存在“就业难”问题。在参与调研的1062名海归硕博人才中,共有591人正在找工作,占比高达55.8%。然而,已经解决就业问题的留学生对于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也并不太高。《报告》还显示,在已就业的海归硕博人才中,只有38.7%的人才满意目前的就业现状,61.3%的人才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究其原因,“薪资福利和预期有所差距”是主因,其后依次为“职业上升通道不够清晰、晋升太慢”和“不太适应该机构的工作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在国外就业也并不容易。“我最开始是想留在新加坡……但最后的结果都不太理想。得到的回复都比较在意我是否有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公司不愿意给工作签证。”毕业于新加坡管理大学(SMU)应用金融专业硕士的小王说。
Lam之前就读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的管理学学士(市场营销)。想在新加坡就业的她投递了150多份简历,最终只有5-6家公司邀请她参与面试,最终只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基本上有90%的公司都因为我不是本地人而拒绝了我。”除签证外,薪资与生活成本也是一大问题。“在新加坡的物价还是挺高的,如果工资开得低的话,根本很难生活。”对此,小王也感同身受:“之前有一家传统金融的family Office,愿意给我EP,但给的工资很低……因此我便决定不一定非要留在新加坡。”
学历高消费现象出现
据猎聘发布的《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反观海归群体,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2022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群体明显增加,是前几年的1.4倍左右。其中回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群体,增至之前的2倍左右。虽然2023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才、应届留学生人数分别比2022年减少5%、22%,与201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4%、70%。
求职人数激增,企业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出现了供大于求,这导致了企业人才招聘标准越来越高,出现了学历高消费现象。猎聘大数据显示,近三年新发校招职位硕博人才需求占比处于增长状态,其中硕士人才需求占比从9.1%增加到14.8%,博士人才需求占比从0.6%增加到1.8%。
在国内人才储备充足的情况下,留学生在就业上的“卡学历”现象似乎也变得更加严苛。“很多公司其实是有一个比较死的院校范围,有的公司只要QS前50或者QS前100的学校,如果你的院校没有在这个范围内,简历是会被直接刷掉的。”小南回忆道。同时,企业也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实习经历,甚至会注重实习经历与工作岗位的一致性。
从留学生自身角度来看,缺乏参加招聘的机会、无国内工作经验(实习经历)也是劣势之一。《高校人才网2023海外硕博人才归国就业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多数海归人才认为“回国时间与国内招聘时间错位、缺乏参加招聘的机会”为国内求职的主要劣势。随后依次为“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就业匹配度不高、应用领域较少”。其中“国内人脉资源缺失”“海外导师无法像国内导师一样能提供就业帮助”“博士毕业年龄较大,国内就业有年龄限制”和“缺少实习机会”也是被较多提及的劣势。
然而,留学生在某些领域仍具有自身优势。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新能源、制造业、集成电路等技术驱动型行业,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具备国际经验的海归人才十分渴求。同时,海归人才中经管专业相对“吃香”,管理岗、市场推广类岗位对海归也更加偏爱,招聘增速领先。从招聘薪酬看,海归优先岗位的平均招聘薪酬连续五年走高,2023年达15240元/月,比2022年的14680元/月增加560元,增长3.8%。
不必将留学作为一场投资
若只将留学作为一场投资,把毕业后是否能找到高薪工作用以衡量留学价值,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似乎有失偏颇。事实上,留学收获的价值除知识外,还在于更宽阔的眼界、更广泛的人脉。
留学是一笔赔本买卖吗?“我不会认为留学是一笔赔本买卖……这几年的经历,我的眼界,我接触到的新领域,人、事、信息差,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我成绩平平,但会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和参与新的东西,关系网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截至目前为止我的工作经历(实习+全职)也都是靠内推拿到的。”小王说。
意大利海外留学生求职社区创始人侯跃男将留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国外掌握硬科技的理工科生,其就业较为容易且高薪;另一类是其他偏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海归生,这类留学生相比国内学生,更加了解其所生活过的留学国家,认识的人脉更广,可能会掌握更多的资源。“国内的用人单位并不是真正看中求职者在国外的高校学到了哪些国内学不到的知识,而更看重留学生在另一个国家生活学习以后,是否知道我们国内公司所不知道的一些实际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壁垒。”
信息壁垒,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对于在外生活多年的留学生来说,无法全面了解国内完整的就业信息是一大障碍。但反过来,国内企业对于国外有效信息也存在信息差,因此具备独特海外经历的留学生便成为了能够连通国内外信息的桥梁。“在海外读书的这些留学生,其实并不应该或者没必要把自己的身份完完全全地锁死在学生的身份上,而是应该优先把自己定位成两国专业沟通的桥梁,这对其回国后的身份转换和适应国内职场是最好的。”侯跃男说。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