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法则”和“沃勒经验”等在内的就业经验规律显示,美国就业市场仍保持着强劲韧性,叠加通胀回落速度的放缓,使得美联储本轮降息路径始终处于调整之中。从市场预期和联储点阵图的变化来看,本轮降息路径将呈现出非对称特征。
泰拉规则未完全退出美联储政策框架
在12月会议上,美联储如期降息25BPs,相应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累计下调100BPs至【4.25%,4.50%】,但在其公布的最新经济预测(SEP,the Summary of Economic Projections)释放了“鹰派”信号(见表1),包括:
①将2025年的降息幅度消减了50BPs。
②将本轮降息的终点水平恢复至3.1%的水平。
③将降息时长延长至2027年,9月曾预计2026年结束降息周期。
④中性利率进一步提高至3.0%,美联储一直在上调该利率。
美联储调整降息路径的依据主要是对未来通胀和就业的预判,目前联储预计2025年美国PCE涨幅为2.5%,较9月预测抬高了0.4%,同时对2025年失业率的预测由9月份的4.4%降至4.3%,即美国经济在2025年还处在“着陆”过程中——就业市场保持韧性,通胀继续朝着2%的目标回落。
而从美债市场的表现来看,市场给出的联储降息路径预期明显更谨慎。例如,9月份美联储降息之后,2年期美债收益率就开始持续回升,由3.6%回升至4.3%,与此同时,2年期美债收益率与美国有效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利差,则是由降息周期前的-175BP回升至目前的0左右。
从收益率涵盖的信息来看,2年美债收益率一般隐含了未来两年的政策利率的变化信息,例如,降息前,其与有效联邦基金利率之间-175BPs的利差,大致暗含了两年内政策利率将下调175BPs的信息,即联邦基金利率由【5.25%,5.50%】降至【3.50%,3.75%】。考虑到美联储已累计降息100BPs,若市场预期维持不变,2年期美债收益率还应与有效联邦基金利率有-75BPs的利差,而利差趋零反映出市场大幅上调了联储的本轮降息幅度。
图1:美国有效联邦基金利率与2年期美债收益率走势
如何理解美联储与市场对本轮降息路径的调整呢?我们给出的解释是:泰拉规则并未完全退出。泰勒规则是由泰勒于1993年针对美国的实际数据提出,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规则表述如下:
政策利率 = 自然利率 + a(实际通胀 - 通胀目标)- b(实际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
疫情后,鲍威尔多次强调,美联储的政策指定更多依据实际数据的变化,且美国的自然利率难以被准确测量,暗含着对泰勒规则的科学性和作用的弱化,加之美联储已经取消了“前瞻性指引”,即原来基于泰勒规则的政策预承诺机制被取消了。按照鲍威尔现有的表述,联储的政策制定原则已经转为相机抉择的边走边看机制。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无论是联储官员对政策路径预期的点阵图,还是市场给出的政策路径预期,均显示出“泰勒规则”并未完全退出。基于泰勒规则,假设联储最新SEP中的“长期”栏下的数据是自然率,那么按照美联储给出的2025年至2027年的预测数据,相对应的政策利率水平依次为3.7%、3.1%和3.0%,目前市场对2025年的政策利率预期就是3.7%。美联储最新点阵图给出的政策路径则是,2025年至2027年依次为3.9%、3.4%和3.1%(见表1),均略高于泰勒规则的推算值。在通胀还处在“着落”过程中,美联储以此来释放“限制性政策立场”的信号,也是能够说的通。
非对称降息路径下的强美元冲击
自美联储确定价格调控的政策框架之后,至今先后经历了8个完整的利率周期(加息周期与降息周期),在前七个周期中,只有1994年至1998年的周期是明显的非对称——降息幅度大幅低于之前的加息幅度,其余六个周期基本都是降息幅度高于加息幅度,呈现出一定对称性。
图2:美联储的历次利率周期情况
数据来源:美联储
按照目前美联储点阵图显示的政策路径,本次则将又是一次罕见的非对称利率周期——降息幅度大幅低于加息幅度,而在1994年至1998年期间,美联储甚至有过二次加息,虽然对此,鲍威尔在最新的记者会上已公开表示“2025年不会加息”,但从美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来看,市场并没有完全接受“不加息”的预设,自9月降息以来,美债收益率曲线大幅抬升了近100BPs。
图3:美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
数据来源:美联储
就目前美国经济的状况来看,只要就业市场不出现明显的恶化,金融市场波动保持在承受范围内,美联储的降息路径会再次被“不安的通胀”锚定,而高利率环境则会继续支持美元的强势,如果特朗普履职后在全球范围内重启“关税战”,那么对于非美经济体而言,可能再次面临“弱汇率、弱出口、强通胀”的局面,利率政策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受限,非美经济将遭受新一轮强美元冲击。(在特朗普胜选之前,IMF在10月份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已经预估全球金融条件意外收紧会拖累增长0.5个百分点)
图4:冲击全球经济的因素
数据来源:IMF
数据来源:美联储
附件-美联储12月会后公告
数据来源:美联储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