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仍需克服技术成本高、市场推广难等现实问题;新型电力系统在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受到技术成熟度、经济性以及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等机构的十余位专家近日建议,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实施和管理,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和科研平台建设,完善CCUS政策支持与标准规范体系,将CCUS纳入产业和技术发展目录,打通金融融资渠道,对CCUS项目进行优先授信和优惠贷款,推动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国网能源研究院等12月30日共同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报告(2024)》也建议,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远距离输送和就近就地消纳并重,因地制宜、协同供需,技术管理双管齐下扩大系统的调节空间,促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
据最新一期《中国工程科学》介绍,上述专家开展了一项“面向2040年我国碳中和重点领域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描绘了基于十项关键技术和四项重大工程的工程科技发展路线。
专家们表示,节能降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面向2040年的我国碳中和目标,终端用能电能替代率需大幅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节能降碳成效显著;新能源消纳水平需大幅提升,新能源发电成本显著降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需建成多个千万吨级CCUS集群,实现CCUS商业化运行。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综合能源系统发展滞后。在综合能源方面存在多元主体间、不同能源子系统间的数据壁垒、能源联动的技术壁垒等问题。需要广泛部署数据采集终端,推动分布式能源转化设备、储能设备、智能终端技术革新,以实现能源在“生产、转换、传输、储存、消费”等多环节的绿色高效应用。
专家们指出,我国工业领域能耗较高,除生产工艺落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外,工业余热利用率低、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是主要原因,需要建立健全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体系,发展工业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技术,大力开展用能企业、用能设备企业的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我国对风光资源发电的功率预测精度不够,柔性输电技术装备性能可靠程度低,应进一步加快超短期预测方法研究、新能源在线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决策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柔性输电和灵活交流输电。
此外,我国在低能耗低成本的CO2捕集技术、大规模的CO2输送管网技术、封存潜力较大的地质封存技术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工程数量及规模上的差距较大,应开展大规模CCUS示范与产业化集群建设,开展大规模低成本CO2捕集技术研发,加大政府对CCUS产业的支持力度。
基于“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技术清单,经过多轮研讨和调查问卷,专家最终遴选得出了我国碳中和重点领域的10项关键技术,包括CCUS与新能源的耦合利用技术开发、CCUS集群建设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规模化新型电能存储技术、零能耗建筑技术、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综合能源系统等。
我国碳中和重点领域的10项关键技术。资料来源:面向2040年我国碳中和重点领域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专家们表示,当前,应深入推进煤电、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领域的节能降碳工艺革新,全面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对标国际标准,攻克建筑领域节能减碳重大关键技术,帮助实现零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推广。攻关应用于综合能源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量测技术,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同时,攻克风能资源评估与精准功率预测、装备灵活控制、智能调度运行、主动支撑电网运行技术等,研制大功率陆上、海上风电机组,掌握风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技术,推动风电具有与常规电源接近的调控性能,实现风电可控制、可观测、可调度;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先进适用、灵活高效的柔性交直流输电装备体系,支撑深远海海上风电、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的风电和光伏并网消纳及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
专家们还建议,实施建筑节能改造、余热回收利用、规模化新能源并网消纳、高碳排放产业与CCUS耦合发展等四项重大工程。在钢铁行业推广焦炉单孔炭化室压力调节和自动加热控制技术;水泥行业推广低钙水泥、低熟料系数水泥和非碳酸盐原料替代技术;炼油行业应优化炼油工艺,提升蒸汽系统效率。研发大容量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源储荷”协调优化控制技术等。研究高效且低能耗的低浓度、多气源、多应用场景CO2捕集技术,包括低能耗、低成本、低损耗的化学吸收剂及高效捕集工艺。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