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布鲁塞尔12月30日电 跨年特稿|撕裂的欧洲,应如何破局
新华社记者田帆
2024年,欧洲政治版图持续改写,极右翼政党势力在多国选举中“攻城略地”;长期停滞的欧洲经济难觅增长点,“绿色新政”动力不足;乌克兰危机延宕升级,欧洲安全困境更加难解;新一届美国政府即将上台,欧洲许多人已开始担心新一轮欧美贸易战和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
内外压力下,欧洲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欧洲的竞争力如何提升,欧洲战略自主从何着手,“跨大西洋盟友”是否可靠?环顾四周,有欧洲舆论指出,当前国际局势处于关键转折点,欧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同中国加强合作,这事关欧洲的未来。
选举年民心求变
2024年,欧洲经历政坛大洗牌。各类选举在芬兰、葡萄牙、比利时、奥地利、罗马尼亚、英国和法国等轮番上演;在欧盟层面,欧洲议会迎来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参与、五年一次的选举。这些选举结果都显示,大批选民对主流政党失去信心,转而将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于非主流政党。
在2024年6月初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中间偏右的欧洲人民党党团和中间偏左的社民党党团尽管保持了欧洲议会第一、第二大党团地位,但总体得票率明显降低,处于政治光谱最右端的党团席位占比大幅增长。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法国和德国,执政党均在此次选举中明显受挫,得票率不及极右翼政党。
尽管英国左翼的工党击败保守党,时隔14年重新执政,但不可否认的是,极右翼政党影响力在不断增长,已在多个欧盟国家成为执政联盟成员。分析人士指出,欧洲多国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中左和中右派主流政党及联盟日渐式微,左右两翼力量分化趋势明显,欧洲政治版图正在趋于碎片化。
德国波鸿大学政治学家奥利维尔·伦布克指出,如果没有政治落实、没有真正改革,选民就会用选票继续惩罚传统主流政党。
但选民的“报复性投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反而造成欧盟政坛新旧党派实力趋近且互不相让。近期,欧盟“双引擎”法国和德国出现执政党支持率低迷、总理遭弹劾、执政联盟破裂等一系列动荡,这将削弱欧洲的国际影响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竞争力亟待提振
过去20年间,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减半,重振竞争力成为欧洲领导人关注的核心议题。意大利前总理、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9月发布的有关欧洲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报告指出,欧盟受到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地缘政治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困扰,需要更协调的产业政策、更迅速的决策以及大规模投资,才能赶上其他竞争者的步伐。
就欧洲竞争力来说,2024年是有代表性的一年。经济方面,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尤其是前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12月12日,欧洲央行下调了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24年经济增速为0.7%,2025年为1.1%,2026年为1.4%。同日,德国5家主要研究机构大幅下调对德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平均而言,这些机构预计2025年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3%,低于此前预测的0.8%。12月14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将法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3。
欧洲政坛风向变化,加上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令欧洲的“绿色新政”减速。欧盟委员会12月3日表示,已与欧洲投资银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支持对欧盟电动汽车电池技术领域的投资,以提升欧洲电池行业竞争力。其中,欧盟创新基金提供共计12亿欧元,欧洲投资银行计划投资18亿欧元。但坏消息也不少:大众汽车集团12月20日发表声明说,2030年前将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并将削减德国工厂的产能。奔驰、保时捷等欧洲车企也相继调整或放弃此前大力宣传的电动汽车产销目标及投资计划。
乌克兰危机延宕升级,欧洲依然对乌坚定支持,但也出现一些新动向。11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成为一年多来首位与俄总统普京举行电话会谈的西方主要领导人。12月22日,斯洛伐克总理菲佐与普京在莫斯科举行工作会谈,就俄天然气供应以及早日和平结束乌克兰危机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讨论。
正如德拉吉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欧盟国家近年来从海外购买了太多的武器装备,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军购费用落入美国军火商口袋,这并非欧洲追求的防务自主。法国总统马克龙指出,欧洲在军事、经济及民主秩序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正使其面对“存亡之危”。为此,他同朔尔茨合作撰文,呼吁欧洲应通过强化经济竞争力成为“世界级工业和技术领导者”,进而强化欧洲主权。
展望2025年,新一届欧盟委员会虽已组成,但其在欧洲议会的得票率却创下多年新低。在德国,舆论普遍预计,没有单一政党能在2025年2月的选举中得票过半,新政府大概率仍将是一个“大拼盘”。在法国,刚刚组建的新政府能持续多久,仍取决于反对党的“善意”。在此情况下,“双引擎”能否带领欧盟应对各种挑战值得关注。与此同时,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表示,欧盟必须通过大规模购买美国石油和天然气来弥补对美巨额贸易顺差,否则将面临全面关税。特朗普还就北约、格陵兰岛等作出一系列胁迫表态,这让许多欧洲人担忧:“跨大西洋盟友”是否会变成“跨大西洋对手”?
中欧应该做伙伴
欧洲是中国外交重要方向,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符合双方根本利益和世界普遍期待。
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对欧洲成功进行历史性访问,引领建交60年的中法关系迈入新的甲子,推动中塞铁杆友谊实现新的升华,提升中匈关系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还在双多边场合,同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领导人进行战略沟通,推动欧方以长远和战略眼光看待彼此关系,坚持伙伴定位,加强对话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人们期待,中欧相向而行,以对话增进理解,以合作化解分歧,以互信消除风险,将中欧打造成为彼此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
中国以其超大规模市场、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充足的产业工人储备、优厚的政策红利,将继续成为吸引欧洲资本的热土。据美国荣鼎咨询公司统计,2024年第二季度,欧盟企业对中国的绿地投资飙升至36亿欧元,创下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荣鼎咨询指出,许多企业在过去几年仔细考察其他市场后发现,无论在成本、供应链还是物流方面,这些市场都难以与中国市场匹敌。
12月3日,从中国重庆开出的中欧班列X8083次,顺利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至此,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中欧班列以便捷高效、安全稳定、绿色经济的新型国际运输组织方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的生动实践。
此外,30多个欧洲国家获赴华免签待遇,为中欧增进交流、深化合作注入新动力。奔驰、宝马等欧洲企业均认为,免签政策有利于简化商务出行手续,增强欧洲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事实胜于雄辩。鼓吹所谓对华“去风险”“降依赖”,显然有悖于世界潮流和发展大势。对欧洲来说,“到中国去”而不是“去中国化”,才是唯一正确选择。
是迫于压力向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屈服?还是坚定战略自主,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对于今天的欧洲而言,答案或许并不在回顾过往,而在于如何用开放与合作塑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