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五个“必须统筹好”是党中央基于经济发展态势提出的纲领性要求。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概括,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引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实际上有三个关键词:统筹、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统筹的意思是兼顾、协同,不能厚此薄彼。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理论上能够提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认知,在实践中能够破解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协调所导致的双重失灵问题。
有效市场,首要的是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普遍而言,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着最高的效率。下一步,应积极破除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现有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束缚市场活力的条条框框。有效市场,关键在于能够引领市场良性竞争。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过度价格竞争问题。下一步,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进一步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有效市场,还需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成为推动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然而,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这就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积极作为,以矫正市场失灵,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在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等方面积极作为。比如,在经济增长下行期,应该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经济更快地走出增长低谷。另一方面,要确保长期性、战略性投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比如,基础研究对全社会创新具有非常强的正外部性,有关方面可通过科研项目等方式予以资助。
新形势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有为政府,要在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比如,加快实行全国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等。同时,要注重提供兜底服务,包括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以及再就业培训、纾困救助、保障房配套等,并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等。
「总供给和总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在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应看到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同步、不匹配的情况。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统筹好二者关系,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要保持在供给方面的既有优势,对产业供给能力进行持续优化。应该看到,在总供给中,存在部分供给能力低质、低效的情况,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这一部分供给能力,需分类进行处置。比如,对部分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市场潜力小的产能,应予以关停;对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能,应通过技术提升、数字化等方式进行提升改造。
同时,要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多样化需求。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中国自2009年开始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大力支持。到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41.20%,并在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安全性与可靠性等方面取得突破。与之相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2023年分别为958.7万辆、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创下历史新高。从全球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2023年,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达65%。2024年7月以来,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开始超过燃油车,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这一系列数据说明,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可以极大激发消费潜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就是要以创新牵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带动消费新需求,进而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协同,确保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必须看到,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消费”是核心变量。国内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消费不足。2024年前三季度,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呈现下滑趋势。但数据显示,中国的消费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低20%左右,“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还有潜力可挖。
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已进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消费需求向个性化、体验化、便利化、品质化转型,品质消费、情感消费、兴趣消费等逐渐成为主流。要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还要看到,服务消费存在供需错位,同质化、低端供给过剩,质量有保障、价格适中的服务总量不足,高端、定制和特色服务明显不足。要着重统筹好服务供给与需求,包括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以此来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保持内需与外需的平衡。2024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3.8%。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助力稳外贸、稳外资。
「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
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之“新”,强调在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有破有立、先立后破。一方面,在新产业和新模式未确立、新动能未形成之前,不宜操之过急地破除旧产业、旧模式、旧动能;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可以从现有的产业体系中衍生出来,不能忽略对旧动能的更新与改造。
举个例子,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以农业为主导的区域常被视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其实,现代农业可以通过大规模应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形势下,有必要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大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用创新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进一步看,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相关政策在培育新动能的同时,也应兼顾更新旧动能,如推动旧动能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降本增效提质中挖掘发展潜力。
「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
高质量发展既依赖于新的增量,也是一个对存量进行持续盘活的过程。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是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
在做优增量方面,主要是通过精准政策引导、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等,鼓励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向效率高、效益好、潜力大的领域集中。
在盘活存量方面,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是一项重点工作。截至2024年11月,商品房待售面积7.3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1%。按照现有的销售速度,去化周期约为3.8年。通过加大中央收储、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等方式,有望进一步盘活房地产存量。要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供需平衡、市场稳定;以需定购、以需定建,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配售型保障房供给要加大力度。
此外,通过各种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形成的隐性债务,对地方政府持续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以及确保金融安全等形成了制约。为此,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
高质量发展,需要量和质的统一。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
做大总量,为质量提升提供重要基础。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8.938万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们正由中高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需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这也有利于统筹推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
从就业来看,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但青年失业率仍处于高位。11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岁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6.1%。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可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进一步看,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破除“速度崇拜”“速度焦虑”,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归根结底,五个“必须统筹好”是党中央研判形势而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是指导经济工作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科学方法。要把握和运用五个“必须统筹好”,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确保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作者: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勇坚)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