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恒坤”)科创板IPO申请已获上交所受理。公司计划募资12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及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公开信息显示,厦门恒坤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致力于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创新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光刻材料及前驱体产品已经批量应用,填补多项国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空白。
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
据厦门恒坤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公司自产产品主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主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厦门恒坤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41亿元、3.22亿元、3.68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012.86万元、1.01亿元、8984.93万元。其中,公司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3833.69万元、12357.89万元和19058.84万元,复合增长率122.97%。
根据SEMI数据,2023年,中国半导体光刻材料市场规模约10.4亿美元(约合77亿元),厦门恒坤自产光刻材料2023年营收1.7亿元,据此,厦门恒坤已占据国内市场2.2%市场份额。根据沙利文研究,2023年厦门恒坤SOC与BARC材料销售规模均已排名国产厂商第一名。
厦门恒坤业务发展亮眼,产品丰富,当下中国境内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多由境外厂商主导,恒坤新材却脱颖而出。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EUV光刻工艺被全面封锁的背景下,公司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配合国内晶圆制造厂商突破2XX层以上3D NAND闪存芯片、18nm以下内存芯片、7nm以下逻辑芯片技术的国产化。
公司自产光刻材料中,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多款产品已实现客户端量产供货,其中自产SOC、BARC材料的销售额占公司自产光刻材料销售额的90%以上。同时,公司持续开发新产品,ArF光刻胶、SiARC、Top Coating等先进工艺制程用光刻材料产品已进入客户验证流程,填补多项国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空白。
目前厦门恒坤自主研发光刻材料110多个品类,超50个项目已批量应用,超60个项目在研发和验证。
国产化应用优势凸显
从发展路径看,厦门恒坤抓住境内集成电路产业替代需求大增的契机,以引进境外产品为突破口,走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公司自主研发的光刻材料及前驱体产品已经批量应用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合肥长鑫、英特尔、台积电、华虹、华力等集成电路企业芯片制造先进制程。
公司研发团队参与客户芯片制程的应用开发,产品配套国内12英寸晶圆厂,面向终端客户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参与国产化进程中急需重点突破的光刻材料和High-K前驱体材料应用开发,对完善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在人才方面,公司研发团队具备扎实的先进半导体材料研发基础,掌握行业前沿动态,拥有精湛的技术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强。
在技术研发方面,截至2024年12月25日,公司共计发明专利授权36件,实审中3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3件,实审中14件。依托已认定的省工程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省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创新平台,公司已建成总部研发实验室,定制研发检测分析设备超90台套(如KrF光刻机、i-line光刻机、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CD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缺陷扫描仪等)。
未来,厦门恒坤将持续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引领,致力于科技创新,协同产业链力量,积极推进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为实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升级发展贡献恒坤力量。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