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统计数据已经出炉,各地进入年底冲刺环节。长三角下一个万亿城市,究竟是徐州还是温州?
2023年,全国有6座城市的GDP位于8000-10000亿元区间,其中两座城市出自长三角,分别是8900.44亿元的江苏徐州和8730.6亿元的浙江温州。
有“苏大强”之称的江苏,目前已拥有5座万亿之城,即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是中国拥有最多万亿城市的省份。
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部,毗邻山东、河南、安徽,是苏北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拥有902万常住人口。2021年,徐州就曾提出“2025年GDP力争破万亿”的目标。
2023年,徐州GDP突破8900亿元,实现7.1%的增速,成绩亮眼。从产业结构来看,2023年徐州第一产业增加值770.9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622.34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4507.13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40.7:50.6。
徐州曾被称为“煤城”,是老工业基地,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徐州积极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作为工业强市,徐州工业企业已涵盖38个大类、151个中类、336个小类。
2022年,徐州全面梳理产业发展,提出了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其中,“3”是指三大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包括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和新材料产业集群;“4”指四大新兴创新产业集群,包括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另一个“3”则指三大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包括高端纺织、精品钢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工程机械集群是徐州市“一号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也借此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徐州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已超过2100亿元,占全国市场超五分之一。
2023年,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产值比上年增长2.8%。分产业看,绿色低碳能源和新材料分别增长8.1%和1.4%,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和安全应急分别增长11.2%、9.5%和3.9%,高端纺织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分别增长38.8%和8.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9.1%。
对于2024年,徐州市GDP增长的目标是6%以上。
今年一季度,徐州GDP为2118.35亿元,同比增长6.9%;上半年GDP为4228.73亿元,增速6.3%,前三季度GDP为6899.37亿元,增速6.2%,距离万亿线相差3100.6亿元。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部,南邻福建省宁德市,2023年末常住人口达到976.1万人。在浙江省内,杭州、宁波、温州素来排在前三位,但如今杭州早已成为两万亿城市,宁波也早已跻身“万亿俱乐部”,相比之下,温州发展失速,其后还有嘉兴和绍兴追赶,“浙江第三极”的地位岌岌可危。
2019年,温州就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万亿GDP和人口千万的“双万”目标。2024年初,温州召开实施“强城行动”动员大会,向“双万城市”发起冲刺。
从今年前三季度来看,温州跑出了“黑马”之姿。前三季度温州GDP总量6732亿元,一举反超唐山、大连等排名靠前的准万亿城市,与徐州仅差167.37亿元。
12月24日,温州市统计局发布了1-11月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11月,温州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65.5亿元,同比增长10.1%,延续较快增长态势。规上工业33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前十的行业增长贡献率合计达88.7%。
今年前11个月,温州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汽摩配(20.2%)、电气(19.1%)等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五大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带动有力,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6%、15.9%、14.1%、12.6%。11月份,温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
从固定投资来看,今年前11个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4.7%,比1-10月加快1个百分点;在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2%,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4.5%、20.2%。
“温州经济发展的总体条件不错,但也有短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对界面新闻表示。
他指出,温州人比较勤奋,温州商会遍布全球各地,组织网络发达。温州也获得了国家政策支持,今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就在温州举行。此外,温州往南发展可连接福建和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
温州市长张文杰在今年的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会议上曾介绍,温州是展示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地区经济活跃度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连接长三角和粤闽浙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枢纽;遍布全国全球的250多万温州人创造了本土规模近两倍的经济体量,形成了市内和市外两个百万经营主体,83万温州侨商奋斗于全球各地。
曾刚指出,温州的短板在于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创新驱动不足,高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在战略新兴领域缺乏大公司。温州传统的打火机、鞋业等产业,以温州人的吃苦耐劳以及极致的低成本优势得以快速发展,如今则要积极转轨新赛道。
事实上,温州已连续三年在“新年第一会”聚焦“人才和科技创新”。
温州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朱勇敏今年3月在温州市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市级财政科技资金预算安排了22.77亿元,用于强化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企业培育和创新环境营造。2024年预计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将达到2.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7.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25%以上。
曾刚指出,温州的短板恰恰是徐州的优势。徐州科教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徐工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淮海经济圈处于中心地位。同时,鲁南、皖北和豫东南与徐州经济联系紧密,徐州辐射的腹地建设好于温州。
他也指出,徐州作为重工业基地,能源密集型的煤炭等产业特色鲜明,如今绿色发展的转型负担较重。同时,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在基建放缓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同样面临新的挑战。
他认为,徐州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强化淮海经济圈内的合作,建立跨省联络机制,发挥市场作用,把产业飞地、创新飞地做实做强;另一方面,要打造区域经济的枢纽城市,加强与南京、上海、青岛、北京等城市的合作,从外部获得更多资源和支持。
同时,在产业方面,要在新兴战略产业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徐州矿业企业发展条件非常好,大学也有学科优势,未来可以在研发、后台服务中心方面发展,有可能出现比较大的龙头公司。”曾刚说。另外,作为传统能源重镇,徐州发展新能源也具备一定优势。
两座城市均将达成万亿目标的时间点设在2025年,曾刚认为能够达成。
他指出,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温州能够从中央获得支持,而徐州向山东发展,山东又素来看重发挥国企的作用,“中央的经济政策对这两个城市都能起到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也需要更多的万亿城市来支撑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共有26座万亿城市,其中9座在长三角。“迈入万亿城市对城市而言具有品牌效应,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的信心,国家项目的安排部署和政策上也会有更高的地位。”曾刚说。而且,万亿城市的规模集聚效应较为明显,集聚将带来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更快的发展速度。
他同时也指出,进入万亿俱乐部固然存在利好,也要注意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重构城市功能,增强枢纽门户功能。在未来产业方面,比如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既要抢占先机,又要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思考谋划。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