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看短剧,吃饭也不忘打游戏。
近年来,越来越多老年人逐渐走出“数字鸿沟”,开始积极融入数字化生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普及,以及各类网络娱乐应用的便捷操作,使得老年人迅速适应了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他们通过短剧、游戏、社交媒体等平台,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还与家人和朋友保持紧密联系,打破了孤独感。
然而,过度使用网络,或是沉迷于这些数字娱乐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长时间盯着屏幕,缺乏运动,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如视力下降、睡眠不足等。此外,部分老年人在网络消费中因信息不对称和操作不熟悉,容易出现消费过度,或是遭遇诈骗、误操作等,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帮助老年人合理使用数字设备,合理使用网络,同时保障他们的享受数字生活的权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5月,针对微短剧收费存在费用高、不透明、诱导付费、维权困难等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有关部门曾启动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分别发布公告,对微短剧运营、收费管理规则进行了积极响应,优化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价格说明和服务协议,切实解决微短剧小程序收费模式多、自动续费取消难、价格不透明、虚假宣传诱导充值等不良现象。这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网络体验环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过度使用网络的原因,既有因家庭陪伴时间不足使得网络成为其情感寄托,也有缺乏传统社交活动导致的精神空虚,以及对数字产品认知不足导致的缺乏合理的自我约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独依靠监管措施,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避免老年人沉迷于短剧或网络游戏,或是其他数字娱乐产品等,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协作,共同制定策略,为老年群体创造一个健康、安心的数字环境。
规范与引导并重:监管部门持续发力
以短剧为例,近几年,随着短剧市场的火爆和渗透,老年观众对短剧的需求和付费意愿也在显著增加。《闪婚老伴是豪门》《五十岁保姆嫁豪门》等短剧在中老年观众中广受欢迎,播放量和充值都屡创新高。相关短剧中, “保洁阿姨是世界首富”“霸总爱上保洁大妈” 等狗血式情节屡见不鲜。这些老年人爱看的剧情,却让不少年轻人大跌眼镜。
针对这些现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治理措施。近年来,《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抓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施工作的通知》等规定相继出台,明确提出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依法开展涉电信网络诈骗信息的监测、识别和处置。
今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要求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还有网络平台发布打击违规微短剧的公告,表示将鼓励和推广优质微短剧,持续对含有不良价值观导向、违反公序良俗、低俗“擦边”等违规内容的微短剧,以及相关违规账号进行治理。
从政策法规来看,相关部门通过法律等明确网络平台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内容审核、用户行为监控、信息透明度和维权渠道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但从长远来看,进一步规范网络环境,保障老年用户的上网体验,相关部门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监管措施,并适时评估相关监管效果。比如,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日常监督,确保平台严格遵守内容审核与分级制度,杜绝不良内容的传播。同时,应建立完善的举报和反馈机制,方便用户举报违规内容和行为,提升治理效率。
其次,对于违反规定的平台和内容,相关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震慑效果。例如,对屡次违反规定的账号进行封禁,对违规内容进行下架处理,并对违规平台进行罚款或其他处罚措施,确保法规得到严格执行。同时,监管部门还应与平台合作,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清理网络环境中的不良内容,推动平台健康发展。
此外,监管部门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借助媒体宣传和公众监督,提升社会对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关注度。通过多方协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确保老年用户在享受网络娱乐的同时,远离过度沉迷和不良内容的影响。
技术创新更要暖心:平台治理需升级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治理用户过度使用网络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持续努力的问题。除了在收费和服务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平台还应在内容审核与分级制度上加大力度,以确保老年用户能享受到健康、适宜的内容。
首先,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结合人工智能和人工审核,对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和筛选,及时清理涉及暴力、色情或虚假宣传等不良内容,净化网络环境。其次,平台需要实施科学合理的内容分级制度,根据用户的年龄和兴趣推送合适的内容,比如,优先推送具有教育意义和生活实用性的内容,对可能引发过度沉迷的内容(如煽情剧情)进行明确标识或进行限制。
同时,平台应该加大对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优化,平台应该基于老年用户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能力,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推荐算法。在推荐过程中,要将时间管理因素纳入考虑。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用户行为监测,提供健康、积极的内容推荐,适当穿插健康知识、运动建议等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用户形成健康的使用习惯。重要的是,要建立动态的反馈机制,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推荐策略。
此外,用户教育和引导工作同样不可或缺。平台应该开发专门面向老年人的使用指南,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普及健康上网知识。定期举办线上讲座,邀请专家讲解科学使用网络的方法,帮助老年用户建立正确的使用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曾对相关媒体表示,一方面,平台要改进算法推荐机制,健全流量分配体系,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查。另一方面,不妨比照已经上线的青少年模式,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模式,在识别身份的基础上,以显著标识预警风险信息,在充值、打赏之前,或使用时间过长时进行提示,开通纠纷处理的“绿色通道”。
平台治理需要在技术层面不断创新和完善,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对老年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基础上,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和温和的引导方式,帮助老年用户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只有将技术手段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老年用户的有效引导和保护。
亲情牵手社区共建:为老年人撑起数字保护伞
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和平台治理手段之外,社会组织和家庭也是预防和应对老年人网络沉迷问题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某互联网平台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将受骗广泛定义为诈取钱财、欺骗感情、传播谣言、虚假宣传等多方面,那么,表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这一数据凸显出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面临的脆弱性,也说明单靠平台和监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组织和家庭的积极参与。
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社区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多层次服务。比如,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健康指导服务,帮助老年人应对网络沉迷带来的心理困扰。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上网习惯,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社区作为最贴近老年人生活的组织,可以组织老年人互助小组,让有类似经历的老年人相互分享经验,形成社区独特的支持网络。
同时,社区也可以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动,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帮助老年人发展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减少对网络娱乐的依赖。例如,美国的一些社区组织通过提供健身课程、文化交流活动和志愿服务机会,帮助老年人丰富生活内容,降低网络沉迷的风险。
当然,老年人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其实是给子女提了个醒。家庭的陪伴和引导,对老年人将更具有持续性和针对性。在数字化时代,老年人追求娱乐自主权的需求与子女履行关爱义务之间可能会产生新的矛盾。因此,家庭内部的解决方案必须在尊重老年人数字生活需求的同时,建立起新的家庭沟通机制。
比如,子女应该主动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网络使用习惯,但要避免简单的批评和禁止。可以通过共同观看和讨论网络内容,培养父母的媒体素养,提高识别不良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定期陪伴父母参与运动、旅游等活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子女也可以鼓励老年人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生经验,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分享经验。这不仅能满足老年人展现价值的需求,还能引导他们以更积极的方式使用网络。
总的来说,预防和应对老年人网络沉迷问题需要社会组织和家庭形成合力。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支持和活动平台,社区创造交流空间和展示机会,家庭则负责日常的陪伴和引导。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帮助老年人在享受数字生活便利的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查志远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