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记者徐兵
花几十万买了车,却买不到保险,新能源货车还能安心上路吗?据央广网近日报道,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货车车主遭遇“买保险难”的困境:保险公司拒保、保费畸高、渠道不正规。一旦出事,车主往往面临巨额赔偿责任。这种困境,不仅反映出新能源货车商业险市场的无序状态,更暴露出监管政策落地的真空地带。
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已明确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对新能源车商业险采取“一刀切”拒保。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一刀切”问题仍然存在,且愈演愈烈。一些保险公司打着“商业险不是强制”的旗号,直接拒绝承保,完全无视监管要求和车主需求。
更有甚者,即使愿意承保,也狮子大开口——新能源货车的保费比燃油车贵出一倍多,甚至以续保名义要求车主购买“天价保险”。比如四川一货车司机,第一年买全险只花1万多,第二年续保却被要求花2万,到了第三年干脆连险都买不到了。这不是合理市场行为,而是对新能源车主赤裸的歧视性对待。保险公司则给出的理由是:新能源货车风险高、赔付率高。然而,这真是问题的根源吗?
从数据看,新能源货车出险率的确高于燃油车,但这并不能成为保险公司集体拒保的借口。出险率高,说明风险管理需要改进,而非一刀切式规避。比如,新能源货车多用于货运,往往长时间运行在高速路上,面临的风险本就比普通私家车高。如果保险公司针对这一特点,优化核保政策、精细化风险评估,完全可以通过动态定价、产品分级等方式降低风险成本。
此外,新能源货车技术尚不成熟,维修成本高企,这也推高了赔付成本。但这些问题,恰恰需要保险公司和行业共同解决,而不是简单“拒之门外”。没有保险覆盖,车主如何承担维修和赔偿的高额费用?没有保险兜底,新能源货车的普及又从何谈起?
更令人不解的是,早在政策下发时,监管部门就明确指出要加强新能源车险市场管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然而,一些车主“联系了十几家保险公司,全部拒保”验证了现实:监管政策是喊在台面上的,执行却卡在中途。
问题显然不在车主,而在保险公司为何能轻松绕过政策要求?为何监管层的通知无法变成现实的红线?对于“敢拒保”的保险公司,监管是否有明确的问责和惩戒措施?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新能源车险市场必将失去公信力。
新能源货车的投保困局,说到底是新能源推广政策和保险市场之间的矛盾。国家一方面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鼓励新能源货车替代传统燃油货车;另一方面却未能为新能源货车的保险覆盖提供足够支持,让车主成了两难困境的牺牲品。如果保险问题解决不了,新能源货车的普及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毕竟,没有保障,车主不敢大胆跑业务,车企卖不出去车,产业链也难以良性循环。
要破解新能源货车投保难问题,监管和市场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监管部门不能只发文件、提原则,而要动真格,对违反政策的保险公司开展专项检查,严格问责;同时,加快出台新能源货车保险的指导性政策,明确不同使用场景的定价和赔付标准,减少行业模糊地带。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创新保险产品,探索差异化定价机制,为不同风险水平的车主提供可负担的保险服务。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阶段,保险行业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只想赚低风险车主的钱,却不愿承担高风险群体的责任,这种市场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
新能源货车是未来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完善的保险兜底,这条路注定走不远。监管必须硬起来,市场必须活起来,为车主扫清投保障碍,也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撑起保护伞。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