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公告称,自统计2025年1月份的数据起,将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修订后,将在现行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等项目。
这一公告乍看上去好像和普通老百姓没啥大关系,但突然出现的“个人活期存款”几个字却又让人不得不在意——许多居民担心,这次M1调整后,一降再降的存款利率是否又会有所“震荡”?这个M1的修订,到底代表了什么?
M1是什么意思?
在讨论M1的调整究竟意味着什么前,我们先来简单捋捋到底什么是M1。
M1,又称狭义货币Narrow Money,主要包含了银行体系之外所有流通中的货币(包括硬币、纸币、数字人民币等,这一项也被称作M0,即流通中的货币),以及单位活期存款两大项目,由于其涵盖的范围较窄,因此被叫做狭义货币。
由于M1主要集中在高流动性的资产上,所以,它通常反映了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也就是用于实际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再直白点说,M1的表现,直接反馈着一定时期内,实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
当然,有狭义货币,自然就有广义货币Broad Money。广义货币以M2命名,在包含M1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货币形式,如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定期存款、居民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是指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生活中最常见的种类有支付宝、微信零钱等)及其他“准货币”项目,由于其范围相较M1更广,因此M2是衡量经济活动中资金流量、流动性水平、实际与潜在购买力的更全面的指标。
看到这里,可以为M1与M2做个简单的总结:M0=流通中的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定期存款+居民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其他。
因此事实上,M1与M2其实只是宏观经济分析和货币政策制定中两种不同的统计口径,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与我们的关系并不算太大。
这次到底调整了啥?
那么这次修订到底是调整了什么呢?其实,在基本了解了M1、M2这些概念后,此次央行的调整也变得一目了然:根据公告,自明年1月的数据统计起,将在现行M1的基础上,纳入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等项目——也就是说,此次调整,是将原本在M2中的两个项目,挪到了M1的范畴进行统计:
可以看到,调整后,虽然M2没有发生任何变动,M1则被“扩了容”,而针对统计口径的调整,显然是无法影响到其中单个项目的利率高低的,也就是说,此次M1的修订,与我们居民的存款利率毫无关联,只是某一统计大类下所涵盖的项目发生了改变。
究此次修订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顺应如今支付发展的潮流。据悉,在当年创设M1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别提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移动支付了,所以当时,个人的活期存款是没有办法实现即时转账支付的,因此就未包含在偏重高流动性资产的M1中。
如今,随着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个人活期存款完全已经可以实现即时转账支付功能,所以决定进行修订并计入M1中;包括支付宝、微信零钱在内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也是同样,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因此也被划入了M1。
当然,除了顺应发展潮流之外,此次调整也是对M1的一次优化:由于纳入了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等项目,被“扩容”的M1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某些月份可能出现的异常数据的扰动,也削减了单项指标的影响,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经济与消费情况,帮助央行制定更有效的货币政策。
(文章来源:理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