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赛迪研究院”)举办 “中国工业经济2025:促改革与稳增长”研讨会,发布《赛迪展望2025》系列成果。与会专家预测,明年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有效需求恢复较慢将对生产形成制约、新旧动能转换阵痛仍将持续;但在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竞相涌现、实数融合加快深入推进等积极因素带动下,我国工业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结构向新、质效向优。
工业增长需警惕外部不稳定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体平稳,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去年同期高出1.5个百分点。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运行首席研究员乔宝华指出,2024年我国工业经济克服重重困难挑战,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对宏观经济的“压舱石”作用凸显;工业出口增速显著反弹,机电等产品优势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也增长较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在这其中,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4.3%,已连续21个月保持在30%以上,较1-10月份提升0.3个百分点,“压舱石”作用不断凸显。
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船舶等重点产业链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年,装备制造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加值增速有望达到7%-10%。内需潜力与供给效能将进一步释放,效益有望迎来积极转机。
不过,乔宝华提醒,2025年的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明年特朗普上任后,或加快推动对我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实施“反规避”、取消我最惠国待遇等措施。同时,东盟、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加快推动电子、汽车等领域本土化生产,分流部分订单,或将影响我国出口增长。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电子信息产业链条长、细分领域多、供应链网络庞大繁复、规模效应显著,数十年来正是依靠全球化产业分工和跨国市场生态整合才保持高速发展和活跃创新。
电子信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马蓓蓓表示,“逆全球化”思潮和各国推动制造业回流采取的非常规手段可能导致元器件供需市场信息再度紊乱,造成局部“断供”与全球重复投资产能过剩同时出现,未来几年元器件市场恐又出现较大幅波动,给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对此,乔宝华建议,接下来要积极推动与欧盟等重点出口市场的关税磋商进程,积极推动RCEP、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进一步加强与新兴市场贸易往来,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促进海外市场需求与国内制造能力高效对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赛迪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副所长曹茜芮表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从“新三样”到电子、生物医药等多行业,从产品出口到产业链出海,正加速全球化布局。2025年企业出海的良好势头有望延续。
“两新”政策拉动工业投资与回收市场高增长
今年以来,各地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继续发力,带动相关行业生产向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3%,分别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增速高8.9、8.0个百分点,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到128.8%,位居历史次高水平。
曹茜芮表示,目前多地已出台设备更新政策细则,明确具体的支持范围和包括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在内的支持举措。随着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有力推进,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撬动年规模约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随之带来的设备回收需求也不容忽视。以新型固废为例,我国新能源产业大规模发展始于2004年左右,风电设备设计寿命通常为20年,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在20-25年,随着风电项目“以大换小”增容改造行动深入开展、光伏技术设备快速迭代更新。据此推算,我国即将迎来风电、光伏装备退役高峰期。
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委会测算,预计到2030年将有超过3万台机组达到退役年限,由此带来的固废规模约95万吨。
而新型固废退役潮的到来,对新型固废的管理及回收利用技术都提出更高要求。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对风电、光伏领域退役设备循环利用工作做出全面系统部署。叠加2024年出台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以及成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新动向,新型固废回收利用工作即将加快迈入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
不过,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形势展望》指出,退役新能源设备高附加值回收利用技术还不成熟,对退役风机叶片中的纤维材料、环氧树脂等高价值材料,还缺乏相应的拆解和再利用技术,退役光伏组件尚没有规模化的回收利用产线。需要建立健全新型固废回收利用政策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退役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新型固废回收、储运拆解、利用、部件再制造检测评估等环节的技术规范。
未来产业切忌盲目布局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系统规划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
从中央到地方,未来产业的政策设计持续优化。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在人工智能领域,当前全球和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均处于稳步增长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大模型作为推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关键技术产品,其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据Precedence Research预测,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37.9%。
对于后续“人工智能+”的主要方向,赛迪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高婴表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原材料等数字化基础较好的重点行业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聚焦研发、生产、质检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发展数字孪生设计、人机协同生产、质量智能检测、供应链精准协同等新模式新应用,引领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变革。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碳排放领域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模式路径,发展“碳足迹”“碳标签”等智能应用,提升数实融合的“含智量”“含绿量”。
对于诸多未来产业,以量子科技、生物技术、原子级制造、绿色能源、商业航天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将持续实现突破,部分新领域新赛道有望迎来商业化爆发的前夜,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比如,2024年我国量子科技市场规模将超890亿元,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原子级制造正处于从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向产业化迈入的关键阶段;随着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提升和产业链配套的健全,商业航天有望打造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不过,当前各地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存在过度竞争现象。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出现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之中。
比如在“新三样”领域,全国除西藏外所有省(区、市)均在“十四五”期间出台了相关规划;商业航天领域,截至今年6月,全国项目在建数达到30余个,部分航天基础薄弱地区也投入大量资源启动项目建设。
赛迪研究院调研发现,磷酸铁锂电芯价格2023年已降至0.4元/Wh,较2022年下降50%,30家动力电池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增速较2022年下降66.7个百分点;今年10月,磷酸铁锂电芯价格已降至0.32元/Wh,比2023年底再度下降20%。光伏组件价格2023年较2022年下降45%,86家光伏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4%,增速较上年下降90.2个百分点。
曹茜芮指出,产业“内卷”往往直接引发企业间无休止的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空间急剧缩小,不得不削减研发投入、降低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过度竞争会抑制创新,使得行业整体停滞不前。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近年来,尽管技术迭代加速,但产品创新多集中于屏幕尺寸、摄像头像素等局部改进,真正颠覆性的变革却很罕见。
赛迪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所长李艺铭指出,目前业界对于未来产业内涵边界、发展趋势等仍缺乏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造成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存在诸多无人区、深水区,面临方向选取不精准、赛道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赛迪研究院调研发现,部分省市在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布局中更倾向选择那些普遍认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细分赛道,但本地在该领域存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相关产业生态不完善等情况,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以量子领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地方已出台的未来产业政策文件中,将“量子信息”或“量子科技”作为主要布局方向的超过80%,但部分地区并不具备培育量子产业的资源基础,未能充分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李艺铭建议,各地应当立足自身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明确本地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点方向,围绕核心企业与关键技术,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和集聚一批高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加快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标识性的未来产业园区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引导各类资源加速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链,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