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绵阳“文化三推”活动亮相大湾区,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虹控股集团”或“长虹”)多项科技成果亮相:针对精密器件检测的“5G+AI”工业视觉检测系统,检测精准率达99.98%;国内首创超高剂量率电子Flash放疗器械,较传统放疗技术提高4个数量级;云帆智能体AI电视集合了大模型集群、算力集群、感知集群以及AI集群,能够实现人感交流……
长虹踔厉奋发的创新精神与深圳勇毅前行的文化魅力交流碰撞,奏出了和谐美妙的韵律,唱响了新时代的“春天的故事”。
“智改数转”: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一座城市的建设,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一个企业的发展,汇聚了一个群体的智慧。
数十年风雨洗礼,长虹几经浮沉。2015年,长虹控股集团销售规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四川省首家实现千亿的工业企业。然而辉煌业绩之下却暗流涌动:后起之秀愈追愈勇,海外巨头虎视眈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一个体量庞大、业务分支众多、架构复杂的老牌国企,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改革创新,是深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因”,也是长虹持续稳健发展的“根基”。
关键时刻,长虹人给出了答案——“智改数转”。
从那时起,这家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赓续上世纪50年代工业血脉的传统国企,开启了一场深度变革,在西南地区上演了另一版“春天的故事”。
2017年,长虹推出智能制造“C+3”订单管理模式,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围绕感知、理解、学习、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储备核心能力。第二年,长虹《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项目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长虹联合多所知名高校和企业,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正式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进入“十四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长虹以国内首条“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开启了“加速度”。作为中国首批“5G+工业互联网”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终端生产企业,长虹智慧显示工厂单线实现同时生产六种不同型号电视产品,每20秒钟就有一台智能电视下线。
这条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于2020年1月15日在长虹智慧显示工厂正式投产,通过研发、采购、计划、制造、销售、物流等环节的核心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了计划、工艺、采购、制造生产全流程与底层工业设备控制系统集成。长虹还打破传统,创立了生产流程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以销定产的数字驱动模式,这样一来,电视机的订单交付周期从49天缩短到了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了145%,库存成本节省了近1亿元。
就在那一年,长虹新能源突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围剿”之战也看到了曙光。从对引进生产线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从做单机设备升级改造到自主开发单台核心设备,再到自主研制整机生产线,十年磨一剑,2021年长虹新能源终于成功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碱锰电池高速智能生产线,实现了全生产链条工艺设备的智能化协同控制,速度较2013年引进的先进生产线提升了25%。
这套高智能化、高数字化水平的生产线,使得高端制造设备彻底完成了国产化替代,无论是外观、结构、效率,还是自动化、精密程度,均可与全球一流碱电生产线媲美。
接连两年,从传统项目到新兴领域,长虹交出了两张漂亮的成绩单。
严把质量:重金打造智慧供应链
从当年的小渔村,到“出口基地”“工业区”“加工区”“贸易合作区”……深圳从来没有止步不前,长虹也同样没有停止脚步。
为了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长虹技术团队推出“云溯”工业App,通过“端侧工艺+质量建模+数据隐私”等关键能力,长虹产品全生命周期都可追溯,实现了“一物一码、一码到底、可信溯源”的数字化质量管理,真正做到了质效并举。
生产线外,后端复杂的工厂业务流程是困扰众多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像长虹这样拥有几百家子公司、业务横跨多个产业领域的庞大制造型企业更是如此,这极大拖累了长虹的发展速度。
2019年,长虹决定重金打造自己的智慧供应链。
然而起步阶段,研发团队就犯了难。集团内上百个子公司,众口难调。经过长时间走访调研,结合不同子公司的具体情况,研发团队终于梳理出有针对性的上线方案,通过多番培训、沟通,长虹智慧供应链平台得以上线。
如今,长虹员工在选择供应商、下订单、签合同时已无需再走线下的繁杂流程,只需在平台上轻点鼠标,发起请求即可完成。仅在长虹智慧显示公司,10位采购部门员工就可对接500多家供应商、2万多项物料。
多年来,长虹共计投入近百亿元,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各环节,建立了一套智慧、流畅的生态体系,让企业的“软硬件”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例如,长虹新能源在实施数字化转型后,在部件、电芯、包装三个工厂5万平方米部署了一套5G(SA)+MEC无线接入专网,构建5G+MES数采、5G+AI视觉检测、5G+AGV自动运输、数字孪生等多个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生产监管、设备维护、质量控制、订单集中管理控制的大数据平台,实时采集生产质量数据、监控生产设备状态,生产过程高度透明化、可视化,实现了全生产线工艺设备的智能化协同控制,进而实现对电池制造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基于5G边云协同的全流程工艺质量管理模式的建立,电池批次一致性、稳定性更佳,产品电性能均匀性提升6%,产线生产效率提升10%,人效提升25%,制程废损下降30%—50%,制程能力指数提升50%—70%,关键质控达100%覆盖。
赋能提质:创建共享“生态资源池”
2023年,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历经5年磨砺,成为四川省首个国家级“双跨”平台,长虹推出的1个数实融合平台底座、3类“智改数转”解决方案、N个典型应用场景的“1+3+N”的服务模式,帮助不少实体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
例如针对大型集团企业用户,“双跨”平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够助力企业实现全流程贯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高效协同,解决企业在数字营销、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长虹提出了轻量化解决方案,能让中小企业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我们相当于是一个‘生态资源池’,在服务一个行业的时候,首先判断它是什么类型,然后从我们的‘生态资源池’中寻找经验,再结合行业本身特点做定制化的方案。”长虹控股集团的工作人员在介绍道。
这是一个长虹理想中的,高质高效、透明公开的生态系统,生产、质量、物流及营销数据全部实现透明化。平台工业设备传感连接8.2万台、工业模型8000个,构建工业App 2700个,海量数据的畅通流转为所有合作伙伴“赋能、提质、创效”。
多年来的深耕细作,让长虹能以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制造业、金融业等各领域企业、机构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包括核心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以及移动应用的开发等。不少传统企业得益于长虹提供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生产流程的优化再造及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截至目前,长虹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覆盖八大行业九大领域,赋能多个工业园区,形成面向制造执行、仓储物流、供应链协同等60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共享体系中的企业已达3000余家,新希望、泸州老窖、五粮液、中海油等都在其中。(何顺岗)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