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新华社报道,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截至11月底,各地银行机构累计走访1207.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194.2万户和130.3万户分别被纳入“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并对“推荐清单”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2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2万亿元。
上述数据显示,两部门10月份牵头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已初显成效。这表明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征途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激励银行机构深入实际,“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在千难万难中寻找到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新途径。
所谓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就是为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由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地方相应建立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从目前运行情况看,该工作机制能初显成效,一则,在于创建的协调机制具有“对症下药”之功效,即从供需两端发力,搭建银企精准对接桥梁,使银行能与小微企业实现融资信息有效对接,消除信息错位,直接打通了小微企业融资的卡点和堵点。二则,在于机制本身具有诸多优势“功能”:一是它能划定明确支持标准,只要符合合规持续经营、信用状态良好、贷款用途依法合规等五项标准,便可直接纳入“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银行直接给予贷款或授信,也可使银行掌握好支持实体企业与防风险关系,消除了贷款后顾之忧。二是它能起“催化”功效,可督促银行与政府从上到下组建联合专班,开启“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园区、社区、乡村等,了解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真实融资需求,制订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并督促银行机构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推动线上信贷产品和线下信贷业务齐头并进,实现信贷快对接、快审批、快放款,并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提高贷款精准性和高效性。三是它能降低银企双方信贷成本,通过机制搭建的平台贷款可省掉中间环节,对小微企业可节省中介费、担保费等各项费用,对银行可节约信息收集成本,从而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实现银企信贷同频共振效应。据银监局数据,银行对“推荐清单”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平均贷款利率为3.92%,低于当前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
就当前而言,中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的“56789”的作用尤为突出,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稳预期、稳信心、稳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支持小企业发展更是繁荣市场、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虽然初显成效,但我们不能止步不前,因为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便利度等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且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当前纳入“两个清单”小微企业占比很少。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37%,这要求金融支持更加精准、有力和积极:
首先,应进一步夯实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扩大小微企业走访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摸排各行业、各领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做好小微企业筛选推荐工作,使工作机制惠及更多小微企业;并极力落实审批绿色通道、融资补贴、尽职免责等举措,最大限度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融资少”等难题。
其次,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的宽度和热度。将小微企业由单一的信贷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拓展和延伸,加强结算、产业撮合等方面的支持,由“资扶”到“智扶”再到“全扶”,消除所有服务“障碍”,助力小微企业全面发展。
再次,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信贷科技支撑力度。各银行机构在持续落实国家政策和提高政策普及度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数智普惠”,全面升级小微企业经营贷“一键续贷”功能,提供全场景、综合化融资服务,充分满足普惠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适配不同场景,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