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青岛海尔集团旗下海尔生物正式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就在前一晚,海尔生物公告称,为了打造一流的综合性生物科技龙头、完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并发挥协同价值、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正在筹划由海尔生物通过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同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公开资料显示,海尔生物成立于2005年,于201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聚焦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是为高校科研、医药生物企业等生命科学用户和医院、 疾控、血站、基层公卫等医疗卫生机构用户提供数字化场景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截至停牌当日,海尔生物总市值为111.92亿元,而上海莱士市值为479.26亿元,业内将本次收购视为 “蛇吞象”操作,甚至有股民称其为“海尔莱士”。
上海莱士成立于1988年,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其主要产品为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等,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因此,上海莱士被冠以“血王”的称号。
然而,早在今年6月18日,海尔集团就完成了对上海莱士20%股权的并购,交易金额为125亿元,出让方为西班牙商基立福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方为海盈康(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而海盈康由海尔集团全资持股,因此海尔集团成为上海莱士实际控制人。
血制品行业竞争加剧
上海莱士被收购前,我国血液制品上市公司有7家,分别是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华兰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和博晖创新。但是因为牌照稀缺,血液制品行业的整合开始加速。
2021年华润系收购博雅生物后,进一步开展在血制品领域的开拓,今年7月,华润博雅斥资18.2亿元再次出手,以自有资金收购绿十字(香港)100%股权,后者是韩国企业GC Corp.通过其在中国境内设立血液制品公司绿十字(中国),其拥有白蛋白、静丙、Ⅷ因子、纤原、乙免及破免等6个品种16个品规的产品,4个浆站。通过这笔交易,华润博雅的浆站数量达到20个,促进采浆量的提升,也扩充了其产品线,收获了重组Ⅷ因子。
目前,天坛生物拥有102 个浆站数量,在同行之中最多,其中在营单采血浆站数量达80家,截至上半年实现血浆采集1294吨,约占国内行业总采浆量的20%。
2023年5月,陕煤集团斥38亿元“入主”派林生物,陕西省国资委则成为公司新实控人,有了地方国资助力,派林生物发展后冲劲正猛。2023年6月,国药集团取得卫光生物实际控制权,进一步扩充其血液制品资产版图。
上海莱士资质也很稳,公开资料显示,上海莱士拥有5个牌照和单采血浆站44家,在2023年的采浆量超1500吨,同比增长7.1%,占国内总采浆量占比约12.5%。
海尔生物“买买买”不停
海尔集团为什么在拥有海尔生物和盈康生命两家上市公司的同时,再次吞下上海莱士,并挤入血制品赛道?有券商人士分析道,除了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通道外,海尔挤入该赛道,主要还是血制品行业具备资源属性,壁垒较高,盈利能力较好以及应收账款周转加快等特点。
此外,海尔生物在年报中表示,智慧实验室作为生命科学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根据沙利文公开数据,我国实验室智慧化渗透率不足 20%。根据 Precedence Research 公开数据, 2022 年全球实验室设备市场规模估计为 141.8 亿美元,预计到 2032 年将达到 396.4 亿美元左右。 随着新兴技术逐渐成熟,生命科学领域将兴起实验室智慧化的变革,行业也将迎来增长的新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收购完成后,作为大健康版图的延伸和补充,上海莱士将以行业“固定资产”浆站数量、独家产品、经销渠道等优势,进一步完善盈康一生上游血浆采集、中游血液制品生产、下游应用场景的串联,实现1+1>2、血液制品全产业链的强强联合。
另外,交易后基立福虽然不再是上海莱士的最大股东,但双方签署了一份“10+10”白蛋白独家代理协议修订协议,上海莱士获得至少10年基立福白蛋白产品独家代理权的展期,且在生物科学和诊断领域的血液产品拥有了中国独家经销的优先报价权。由于中国对白蛋白的需求巨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双方预计在未来几年白蛋白业务将继续保持实质性增长。
近年来,海尔集团旗下的大健康板块主打一个“买买买”式扩张。
2016年,海尔生物收购英国科研设备公司Labtech公司冷链产品业务;2020年,海尔生物通过新设立的全资子公司青岛海尔血液技术有限公司,收购重庆三大伟业制药有限公司90%股权。2022年10月,海尔生物收购深圳市金卫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60%股权。同年12月,其又收购苏州康盛生物有限公司70%的股权,布局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领域。如今吞下上海莱士这家老牌血制品企业,也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
有投资者担忧,上海莱士归属深市主板,而海尔生物属于科创板,需要具备较高的权限才能交易,这是否意味着被吸收合并的上海莱士股东只能选择卖出换股后的股票。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