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圆桌会
明年经济工作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释放了重要信号。聚焦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广州日报《理论周刊》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解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冬梅、周裕妩、杨博、陈文杰
把握大势,坚定信心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这对深刻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打好政策“组合拳”,有着怎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敏:面对当前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方针,对正确处理“稳”和“进”的辩证关系进行了丰富和拓展。这是切实提高宏观治理能力、增强宏观调控效率、发挥宏观政策整体性有效性的迫切要求。稳始终是总基调,进则是大方向。怎么进?必须把准方向、靶向施治。守正创新,着力强调政策设计不能偏离党的基本路线,在此基础上必须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推进政策工具不断创新。先立后破,强调政策出台必须在立的基础上当破则破,但必须破立结合,不能出现政策的断档和真空。系统集成,强调政策考量必须统筹兼顾,发挥政策的耦合作用和整体效应。协同配合,则强调各类宏观政策必须保持取向的协同性、一致性,避免相互掣肘,防止形成合成谬误。只有这样,宏观政策才能形成合力,以有力有效的“进”促进经济大盘的“稳”、社会预期的“稳”、改革发展的“稳”,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丁晓钦:“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要求在稳增长方面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积极推动创新发展,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在宏观调控方面要聚焦主线、协调配合。与“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对应的,主要是三点具体的政策要求,包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打好政策‘组合拳’”。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变为“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更是由持续了十四年的“稳健”转向“适度宽松”,意味着在新的政策基调下要注意执行过程中的协同配合。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准确把握会议提出的五个“必须统筹”的内在关系,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胡敏:做好五个“必须统筹”是党中央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既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概括,也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矛盾问题的关键所在,更是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五个“必须统筹”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这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就是扩大有效需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才能促进国内大循环更为顺畅、内外市场联通更加高效。
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持续激发新的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主动权的关键抓手,但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充分发挥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归根结底还是要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就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这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
丁晓钦:在五个“必须统筹”中,首要的是“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这体现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要求我们,注重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面对国内需求不足的挑战,既要大力提振消费,又要有效提升供给水平,使得国民经济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的条件下也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同时做好存量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锚定目标,系统施策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明年9项重点任务之首。如何看待这一重要部署,释放了哪些信号?
谢鲁江:首先,从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来说,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的两大根本性动能。只有保持供求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增长。在加快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们在推动供给方面动能转换上取得重大进展。相对而言,国内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之一。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应对不确定性、维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期之策。
内需主要包括消费和投资。在大力提振消费方面,一是强调提高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二是强调消费创新,大力开拓消费新领域、新赛道,丰富消费方式。在提高投资效益方面,强调了激励投资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的导向。在政府投资方面,强调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更加充分发挥其带动、引领、超前、公益等作用。
林江:从政策层面看,这也可看作一种政策延续与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今把扩大内需放到更重要位置,也意味着相关政策力度会更大。比如,关于提振消费,本质上需要解决当前消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说到底,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社会保障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切实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意愿。同时,要抓住关键领域和环节提升消费层级,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如会议所提出的“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会议提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如何深刻把握六方面标志性改革举措的战略性、创新性和突破性,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谢鲁江:六方面标志性改革举措,体现了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部署。
更大力度增强企业内在动力和活力。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重心是围绕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有针对性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由此,要把增强国有企业内在动力活力与现代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则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不断落实到位的体现,也是把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体现,以更深入地激活民营经济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将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充分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必须全力打通市场堵点、有效改善营商环境,同时大力推动新模式、新业态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部署,既是重点改革任务,也是重要发展任务。
我国已是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体现了大力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发展、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导向,并对如何更好地动员和配置我国金融资源,当前重点推动哪些改革、解决哪些问题,如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有针对性的部署。
立足湾区,聚势赋能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是明年9项重点任务之一。其中,提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如何着力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加力促进经济回稳向好?
丁晓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增强发展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具有创新引领和产业引领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助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作和转移。接下来,要注重提升优势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牵引,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湾区经济是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有机结合的载体。世界四大湾区依托优质港口和有利的地形条件,发展起以核心城市为引领的城市集群和产业集群,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对于内陆地区也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的联动,增强整个大湾区的经济活力。
林江:本次会议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这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既有战略相匹配。把“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作为明年重点任务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的背景下,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更需要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稳外贸、稳外资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这方面,广州可以借鉴上海经验——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顺利协调周边的苏州、南通、嘉兴等江浙城市。比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必过分追求“面面俱到”,不妨“借力发力”,更好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又如,善于“借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整合科技研发、高技术产业、金融创新等资源,最终形成合力,从而有效提升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