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引领企业社会责任|能源转型以绿为底
2024年12月19日 11:55
作者: 孔文燮
来源: 北京商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北京大兴、天津滨海、广州黄埔……近年来,一座座以“绿色能源”为主的产业集群拔地而起,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这些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建立,是中国能源产业顺应时代转型的需要,更是释放“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实现能源永续利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世界经济提供不竭动力,已成为各国共识。如何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面临的难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能源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新要求。中国提出的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全球能源发展和转型提供借鉴。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的贡献。得益于技术创新,我国新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过去十年光伏成本下降了90%,风电成本下降了50%—60%,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型储能、氢能等产业规模化发展

  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产业变革升级的背后,能源转型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以风能、光能、地热能、氢能、储能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和规模优势正在不断增强,低成本风能太阳能储能将支撑全球能源转型,新能源生产与利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早在2014年,中国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这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源”被提及12次,成为高频词。报告中强调,“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其中提到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就是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并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这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了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具体来看,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支持、传统能源升级改造、能源科技创新支持、能源市场体制改革和国际合作支持等方面,都出台了诸多助力政策。如在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上,国家对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给予补贴,降低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要求电网企业对可再生能源电力进行保障性收购,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电力能够顺利上网销售,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问题,保障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利益等。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历史性变化,总装机达14.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占比过半,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成为新增装机和新增发电量双重主体。新型储能、氢能等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以光伏为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第一大国,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2023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约216GW(2.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7%,占新增电力装机的60.7%,相当于2019—2022年四年新增装机总和;光伏制造端产值超过1.5万亿元。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在全球最具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端制造的一面旗帜。

  得益于技术创新,我国新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过去十年光伏成本下降了90%,风电成本下降了50%—60%,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中国新能源产业也为世界构建了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目前,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中国新能源产业促进了全球技术进步,提升了资源分配效率,创造了未来经济新增量,有力推动了世界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

  氢能加速奔跑,光伏寻求破局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国新兴氢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不同,但都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多样、清洁低碳、可储可运、灵活高效的特点和优势。中国政府对氢能源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加快前沿新兴氢能产业发展。2024年11月8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推动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也多次提及氢能,进一步明确了氢能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在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方面也纷纷发力,截至2024年6月,全国已有数十个地区发布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政策,推动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作为较早涉足氢燃料电池的企业,亿华通以技术为支点,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凭借多年积累的深厚研发经验,成功拓展至氢能产业链上游,通过开发热电联供及PEM制氢产品,进一步完善了业务布局。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期间,1000余辆燃料电池车中,搭载亿华通氢燃料电池的汽车共700余辆,总运营里程达260余万公里,累计减碳2200余吨,是冬奥期间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搭载数量和运行里程占比最高的企业。目前,搭载亿华通产品的燃料电池汽车已在包括北京、张家口、上海、成都、郑州和唐山等多个城市成功投入运营。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共发布1069款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公告(不含底盘公告),其中搭载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的整车公告157款,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亿华通北京生产工厂所在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已经入驻了全球日加氢量最大的海珀尔加氢站、京津冀首个氢能交流中心以及国际氢能孵化器,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协会联盟聚集。

  海珀尔加氢站是全球最大加氢站,总投资4500万元,占地约6670平方米,日最大氢气加注能力4.8吨,可以满足800台燃料电池车用氢需求,是全球最大的加氢站。

  从我国加氢站建设进程来看,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累计建成加氢站达到1262座,其中中国拥有456座,占全球总数的36.1%,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保有量国家。

  “核心技术覆盖氢能全产业链,大兴氢能成为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支点。”大兴区经信局副局长项延宽表示,氢能作为北京大兴区先进制造业的支点之一,已落地氢能企业228家。未来,大兴区还将加快建成世界级氢能应用“样板间”,在明年规划建设不少于10座加氢站。

  此外,中国氢能产业在河北、宁夏、内蒙古以及江苏等地落地生根。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在这些地区建设了多个制氢工厂和加氢站,推动了绿色氢能产业链体系的构建。例如,国家能源集团在河北、宁夏、内蒙古以及江苏建成了5座“氢驿”加氢站和3座制氢工厂。

  与新兴氢能产业不同,光伏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持续技术进步共同作用下,面临新一轮调整周期。

  一方面,光伏企业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突破口。如晶澳科技加速推进N型电池产能落地,已完成了N型产能的迭代,最新的N型倍秀(Bycium+)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已达到26.5%;通威股份TNC组件通过叠加自主创新的0BB+EPT钝化技术,最高研发功率达743.2瓦(210-66版型),刷新世界纪录;协鑫集成携手蚂蚁数科,共同启动碳链管理项目,通过协鑫碳链管理平台监管,综合碳值动态降低20%—35%,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碳排放和温室气体强度,推动了行业的低碳转型。

  另一方面,在市场拓展上,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中国光伏正在“走出去”。2024年以来,光伏企业将目光瞄向中东等新兴市场,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出海路径日趋多元化。今年7月,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全资子公司分别与晶科能源TCL中环签署协议,拟投资超过30亿美元建设硅片、电池和组件项目。半年报显示,晶科能源在中东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50%,公司组件产品海外市场出货量占比约65%,海外营收占比约71%。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天合光能协鑫科技TCL中环钧达股份晶科能源、秦能光电、中信博振江股份、安泰新能源9家中国光伏企业规划在中东布局产能,产地集中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阿曼3个国家,涉及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以及支架等环节,基本涵盖光伏全产业链。

  价格政策、碳交易等相互配合

  当今,新兴绿色能源已成为各个国家实现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

  2024年10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24》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560吉瓦。预计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有望超过目前各国既定发展目标总和的约25%,足以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增加。其中,中国在清洁能源转型方面的表现突出。2023年,中国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60%,为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显示,每年有近2万亿美元投资流入清洁能源领域,几乎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领域投资总额的2倍。目前,全球约有140个国家制定了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促进了各行各业加快使用清洁能源。

  今年8月,英国能源咨询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认为,得益于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和新产能的加速布局,风能太阳能发电增长迅速。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正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转向“能源替代”阶段。在该阶段,清洁能源的增加超过了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以及碳排放量下降。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就是关键,核心是调整能源结构。”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新质生产力和能源转型升级是相互的。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需要能源进行转型升级,反过来能源转型支持新质生产力。这不仅仅是质量、效率上的提高,也是更加低碳、清洁化的趋势”。

  不过,全球能源转型仍然面临一些挑战。11月11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COP29发布的《2024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中分析,即使迄今为止所有的缔约方会议声明都得到全面落实,实现2050年的减排目标仍存在难以弥合的CO2排放缺口。当前各国的承诺可以使与全球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到2030年减少3%,到2050年减少51%。实现COP28商定的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并将能源效率提高1倍的全球目标,将使能源转型保持在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轨道上。然而,政治承诺与各国实际的国家计划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

  报告预计,到2030年,各国计划和目标只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增长要求的一半。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目标,必须大幅增加在可再生能源、电网和灵活性、能源效率和节能上的投资,预计2024—2030年总投资需31.5万亿美元。

  “能源转型升级,原则上还是建立一个新型的能源系统,这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则表示,“在政策支持下,能源行业转型给新能源产业带来很大机遇。对于传统能源产业来说,有挑战也有机遇。关键是调整能源结构过程中,价格政策、碳交易等如何配合,最终给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北京商报记者孔文燮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6
原标题:新质生产力引领企业社会责任|能源转型以绿为底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