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时光流转,一场被给予厚望的战略收购最终还是走向了终点,尽管这一结局早已在预料之中。
12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与另一位少数股东达成协议,将以74亿元的总额向雅戈尔集团等买家转让银泰百货100%的股份。目前,阿里巴巴作为银泰百货的主要股东,持有其约99%的股权,此番股权出让预计将为阿里巴巴带来约93亿元的财务损失。
银泰百货曾被视为阿里“新零售”战略提出前的试验田,早在2013年10月,阿里就宣布与银泰百货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线上线下(O2O)的融合。2014年,阿里正式入股银泰百货,以53.7亿元港币对其进行战略投资,成为仅次于银泰百货创始人沈国军的第二大股东。2015年5月,时任阿里CEO的张勇担任银泰董事会主席,并于6月30日宣布银泰百货与阿里全面融合,双方由对等合作转为由阿里主导。2017年,阿里以177亿元私有化银泰百货,两年后,阿里更是提出了“未来五年再造一个银泰”的雄心壮志。
然而,五年时间已过,银泰百货不但没有实现再造,反而被阿里抛售。12月17日,阿里巴巴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进入阿里体系后,银泰百货开启数字化转型,拓展线上线下服务场景、探索经营创新和消费体验升级,收获显著成效,“现在的安排是最好的选择,阿里将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银泰将开启新的创业。”
这或许意味着,阿里出售银泰百货只是一个开始。
马云飞摄
74亿元“甩掉”包袱
马云好友、银泰商业创始人、浙商(全球)总会执行会长.....沈国军身上有多个标签,最为外界熟知的仍是银泰集团创始人。
1997年,沈国军创立银泰集团,作为银泰主业之一的商业零售业务,首家百货门店暨杭州武林店于1998年开业,而后迅速成为城市时尚坐标。2007年,银泰百货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大陆民营百货企业。2013年3月,银泰百货更名为银泰商业,旗下涵盖银泰百货、银泰购物中心、银泰网三大业态。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3年底,银泰商业共经营36家门店,包括28家百货店及8家购物中心。2014年3月,阿里巴巴斥资53.7亿港元入股银泰成为第二大股东,此后沈国军不断转让股份,最终使阿里巴巴成为银泰商业的单一最大股东,银泰商业也成为了阿里新零售战略中的重要一环。2015年,出任银泰商业董事会主席的张勇给予银泰商业的定位是“担负线上线下零售百货转型升级平台的使命”。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阿里入股银泰之时,正值线上零售商业野心勃勃入局实体商业之际。彼时,互联网浪潮席卷,彻底重塑了传统零售业的版图。中国电商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主流的蜕变,最终促使传统零售业态面临行业性衰退的阴霾。与此同时,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渐趋饱和,电商巨头们纷纷调整战略航向,从电商升级到“新零售”,阿里巴巴、京东、腾讯、苏宁等互联网巨头通过控股、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深度布局生鲜、百货、超市等线下零售领域,如阿里巴巴入股银泰、三江购物、联华超市,京东入股永辉超市与步步高。
对于银泰百货,阿里当时可谓寄予厚望,不惜重金投入。2017年有媒体援引FT中文网数据称,银泰百货转型期间,仅用于基础设施改造的投资已有九位数。
“在阿里的投资和支持下,银泰的数字化转型和即时零售模式得以落地。截至目前,银泰商业在全国拥有60家百货门店及多个待开项目。在线上,银泰实现了喵街APP、‘银泰百货INTIME’微信小程序、‘银泰百货’支付宝小程序等全渠道销售,实现了银泰线下专柜商品数字化。银泰百货还推出了‘定时达’服务,其旗下八成门店最快1小时定时达。银泰百货有到家和到店两大业务,数字化会员已突破4000万,成为全面架构在云上、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百货公司。”12月17日,记者从阿里方面获得的一份资料中这样写道。
因银泰百货已私有化,外界难以窥得其财务状况,但根据阿里上述公告,收购及出售银泰百货的交易,阿里巴巴总计录得93亿元的亏损。
“阿里巴巴出售银泰百货,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经过数年的新零售布局后,线下实体零售业态的价值并未如预期般得到充分释放。或者说,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新一轮价值回归过程中,阿里巴巴对其实体零售重资产运营的价值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与认知。”TMT行业资深观察家、GKURC产经智库首席分析师丁少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丁少将进一步提及,近年来电商行业的格局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及直播电商的迅速崛起,以及拼多多等新兴电商平台的快速壮大,均对传统电商巨头构成了显著冲击。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后者的基本业务,也促使它们必须采取更加聚焦的战略,收缩业务范围,以巩固其核心市场地位。
战略性收缩“新零售”?
在“抛售”银泰百货之后,一个疑问自然浮现在众人眼前:阿里接下来还会“放手”哪一个业务板块?
回溯至去年9月,阿里集团新任CEO吴泳铭上任后的第一封全员信中就提到,集团未来会围绕“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重心,对业务进行梳理,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随后,阿里经过持续调整,将核心主业聚焦到电商与云计算,同时启动了对非核心业务的一系列退出动作。
两个月后,阿里网络与杭州灏月达成多项股权转让协议,将居然之家、丽人丽妆、圆通速递、分众传媒、美凯龙、千方科技、美年健康等公司的股权悉数转让给对方。相关上市公司在公告股东变动时,普遍强调了“为实现阿里网络突出主业、非主业业务独立发展,各司其职,提高经营效益......”
今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财报发布会上透露,非核心资产的剥离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24财年的前九个月,阿里已成功退出价值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他同时指出,阿里资产负债表上仍有许多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并非核心业务,若退出也是合理做法,但考虑到当前有挑战的市场情况,尚需时间实现。
彼时,蔡崇信的这一番言论,在业界被广泛解读为阿里即将告别张勇时代所力推的“新零售”探索。
与银泰百货类似,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系阿里在“新零售战略”之下逐步收购而来。1996年黄明端与尹衍梁在中国台湾创立了大润发,次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11年7月,大润发与欧尚合并以母公司高鑫零售为平台在香港上市。
2017年,阿里通过淘宝中国入股高鑫零售,斥资224亿港元直接和间接获得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为后者的第二大股东。3年后,阿里再次通过淘宝中国斥资280亿港元收购吉鑫控股70.94%股权,对高鑫零售的持股比例升至72%,成为控股股东。
然而,今年9月,高鑫零售在港交所短暂停牌,公告披露接到私有化要约,市场传闻高瓴、德弘两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是潜在收购方。不过,直到目前该交易仍无实质性推进。
实际上,除了阿里,京东也在“抛售”线下商超资产。今年9月,名创优品公告称收购永辉超市两大股东香港牛奶公司和京东各自持有的21.1%、8.3%的股权,交易对价62.7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2024年3月与6月,京东已通过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系统两次减持永辉超市的股份,若将9月份向名创优品转让的股权计算在内,今年以来,京东通过这一系列操作累计套现最多可达23.48亿元。而回顾过往,京东为收购永辉超市10%股权所投入的成本超过40亿元。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